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空前 国有大行有望“轻装上阵”
根据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年报数据,资产规模均超十万亿元级的六大行,面对疫情及经济下行带来的冲击,资产质量均保持在较好的水平。不过,六大行在2020年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有所反弹。在各大行业绩发布会上,对高管层关于“资产质量”的提问几乎无一缺席。
特别是,业内普遍关心去年以来普惠型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综合来看,各行高管层的回应和表态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方面,各行在2020年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甚至两家银行不约而同地用了“前所未有”一词来形容;另一方面,银行已提前开展专项风险排查,延本延息贷款“劣变”比例可控。
六大行不良率均有所反弹
年报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不过,仍显著低于中小银行和行业平均水平。具体来看,工行不良贷款率为1.58%,建行不良贷款率为1.56%,农行不良贷款率为1.57%,中行不良贷款率为1.46%,交行不良贷款率为1.67%,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8%。
事实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而言无疑是一次压力测试。据介绍,工行不仅全面搭建了智能信用风险管控体系,还实行全口径融资风险管理,对于债券承销、非标投资、债券投资、债转股等非信贷风险,也与信贷一样管理。
“去年,包括信用卡在内的零售业务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普惠信贷质量也保持稳定,但我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不良率是略有上升的。海外和子公司受疫情的影响资产总量压缩、不良率有上升趋势。”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预计2021年的资产质量仍将保持平衡可控,各项指标均衡协调。”
综合来看,大行资产质量的略有下降与境外业务相关性较大。据中国银行党委委员、拟任副行长陈怀宇介绍,2020年,受疫情影响,该行海外机构受疫情冲击较大,不良贷款显著上升。境内的新发生不良,则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境外的新发生不良集中在油气、航空、房地产业。
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前所未有
2020年,银行业特别是承担了更多让利实体经济责任的国有大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市场普遍关心,延期还本付息是否会给银行资产质量带来压力,目前是否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前缓释这种压力。
纵观六大行年报,各行毫无例外地在2020年加大了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其中,建行和交行高管层用前所未有来形容处置力度之大。
“去年,交行共处置了不良贷款829亿元,同比多处置了196亿元,其中,核销了538亿元,同比多核销了119亿元。所以,从过去3年的情况来看,2018-2020年,交行累计处置不良贷款2314亿元,超过之前6年的总和,累计核销1460亿元,超过了之前13年的总和,应该说,这个处置和核销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建行加大化解处置力度,资产保全经营能力和水平,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去年完成了1904亿元的处置,达到 历史 新高,同比增长20%,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靳彦民表示。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超3万亿元。六大行2020年共计处置不良贷款4675亿元,其中仅工商银行就处置了2716亿元,超过其他五大行处置金额之总和。据王景武介绍,工商银行坚持风险资产分类“应下调的尽下调”,不良资产“应核销的尽核销”,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一步净化表内外资产。
谈及去年以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各行高管层均表示整体风险可控。据王景武透露,截至2020年末,工行延本延息贷款“劣变”比例为0.8%,风险可控。
针对高风险地区和行业做好风控
年报数据显示,由于加大处置和核销力度,大行拨备覆盖率出现下滑趋势。工行拨备覆盖率为180.68%,下降18.64个百分点;建行拨备覆盖率为213.59%,下降14.1个百分点;农行拨备覆盖率为260.64%,下降28.11个百分点;交行拨备覆盖率为143.87% ,下降27.9个百分点。
同时,专家认为,得益于不良处置力度持续加大,各家银行在2021年有望“轻装上阵”。对于接下来的资产质量管理,各大行高管层结合本行实际,提出了各自下一步的举措。
“展望2021年,中国经济已在全球率先恢复增长,预计我行信贷资产风险整体可控。但是,考虑到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到期退出、疫情影响滞后性等因素,境内机构资产质量仍将承压。”陈怀宇表示,中行将加快推进信用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引入先进技术,增强风险敏感性和反应速度,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风控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则分析认为,展望2021年,银行业整体不良包袱在过去3~4年中化解相对充分,尤其是经历了2020年的大幅核销处置,预计2021年不良生成压力会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在此背景下,银行应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优化信贷结构。
本文源自金融时报
为什么银监会披露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与其年报中数据不一致?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四季度报表数据是银行直接提供的,但年报是要经过审计的,经审计报表如果有调整,就会与四季度报表数据不一致。一般,审计后年报出来了,就采信经审计数据了
数据查询篇24: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之不良贷款汇总篇
本文是关于国有四大银行的 利润、收入、存贷款、不良贷款 方面数据查询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前文已对四大银行的利润、收入、存贷款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将对最后一项—“ 不良贷款数据”— 进行统计和分析。
关于“不良贷款”,分类组成如下:
不良贷款可分为: 公司类不良贷款 、 个人类不良贷款 、 票据贴现不良贷款 和 海外和子公司不良贷款 。
这些不良贷款数据可以从 公司年报 中查询到,年报的查询方式在之前的文章有介绍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下面介绍从年报中查询到的 不良贷款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1、先来看看国有四大银行在2017年的“ 不良贷款金额 ”和“ 不良贷款率 ”。
2017年,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的“不良存款金额”分别是2860.75亿元(占比为 34.4% )、1922.91亿元(占比为 23.1% )、1940.32亿元(占比为 23.4% )和1584.69亿元(占比为 19.1% ),共计 8,308.67 亿元。
2017年,国有四大银行中, 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工行 ,其不良贷款率为 2.01% ; 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中行 ,其不良贷款率为 1.45% 。
2、再来看看国有四大银行在从2009年~2017年“ 不良贷款金额 ”和“ 不良贷款率 ”的变动情况。
从2009~2017年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金额”数据来看:
在2009年,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金额”相差不大,最高的农行为1,202亿元,最低的建行为722亿元。
从2009年~2017年, 增长最快的是工商银行 ,从885亿元增加到了2,861亿元, 增加了2.23倍 ;
从2009年~2017年,除工行外的三大银行不良贷款增长速度,建行从722亿元增加到了1,923亿元,增加了 1.66倍 ;农行从1,202亿元增加到了1,940亿元,增加了 0.61倍 ;中行从747亿元增加到了1,585亿元,增加了 1.12倍 。
从2009~2017年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来看:
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09年~2017年间都经历了 先减少后增加 的过程;
其中, 工行和农行的变动最大 ,工行从2009年的1.54%,减少到2012年的0.85%,增加到最高点,即2015年的2.79%;农行从2009年的2.91%,减少到2013年的1.22%,再增加到2016年的2.37%。
建行和中行的变动最小 ,不良贷款率基本在 1%~1.5% 之间。
1、2017年不良贷款金额:共 8,308.67亿元 ,其中,工行占比为 34.4% ,建行占比为 23.1% ,农行占比为 23.4% ,中行占比为 19.1% ;
2、2017年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 工行 ,为2.01%;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 中行 ,为1.45%;
3、2009~2017年不良贷款金额: 增长最快的是工商银行,增加了2.23倍 ,其次是建行,增加了1.66倍,再次是中行,增加了1.12倍,最慢的是农行,增加了0.61倍;
4、2009~2017年不良贷款率:变动都 先减少后增加 ,其中, 工行和农行 的变动最大, 建行和中行 的变动最小。
对于银行不良贷款年报和不良贷款率在年报哪里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