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信贷、社融双双超预期,释放什么信号?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在9月份信贷和社融双双超预期,在这些情况的背后释放不一样的信号,特别是一些相关的信息,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央行已经发布了2022年前三个季度的一些金融数据统计,还有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可以发现在9月份的时候,人民币贷款的量突增,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也会超过原本的市场预期,分别增加的数额是2.47万亿元,还有3.53万亿元。在9月份信贷以及涉农方面增量出现双双超预期,这也是释放一些信号,有多家机构在早前就发布了一些解读,这也是对工信结构延续的一种改善。
华西证券在9月份的时候,信贷社融也出现超预期的状况,认为这是对公信贷款结构是一种延续改善,而投放结构也会出现优化,更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融资是有需求的,在经营动能方面都会有边际的改善,后续也会有一些增长有四季度的增长政策,这样才能够加快落地的,显效在第3批专项在发行的时候会发现宽信用进程也即将会保持稳健的状况。在10月份的时候涉融存量增速也可能成为年内的高点,因为9月份金融数据已经超过预期,主要是政策持续发力,在这样的大环境引导之下,信贷投放的幅度有回暖的状况。
在后期的发展中,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就是能够稳定信用的,并且在这些方面会强化合力,在专项再结存限额方面也会推进落地10月份的色融存量,增速也可能成为年内的高点。中金公司研报,有一些信息认为比同期要多一些会超出市场预期,这样就能够发挥其他的因素去配合其中因素,就有开发商的信心,还有疫情方面的状况,这样的基建贷款才能够继续托底。
社融统计口径缘何3月内两度调整
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3个月内迎来第二次调整。10月17日,央行公布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和社融统计数据,并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融规模统计口径中。不过,尽管地方专项债纳入社融统计口径后,使得9月社融规模直接同比大增2.21万亿元,但剔除当月发行的超7000亿元的地方专项债,旧统计口径下的社融规模不及市场预期,且社融增速收窄的趋势并未改变,再创历史新低。
为何地方专项债纳入社融统计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指地方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
这是央行3个月内第二次调整社融口径,此前,为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央行自2018年7月起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对于为何此次要将地方专项债券纳入社融统计口径中,除了央行所说的其对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有明显的接替效应外,也说明财政和货币的边界可能越来越模糊。
中信证券研究院副所长明明表示,社会融资指标在当年的推出,是为了解决货币统计缺陷的问题,它主要是从银行的资产端进行分析,如果资产和负债是严格对应的,那么社融就可以成为替代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目标。
“因此,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资产能被纳入社融的统计口径,政府债券是否可以?”明明称,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之所以之前一直没有包括这部分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银行购买政府债券的资金并没有直接进入实体经济,二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存在边界问题。
明明进一步解释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央行是不能直接为政府提供融资,所以财政融资多少不应该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简单来说,未来财政和货币的边界可能变得越来越迷糊了,这会对国内的经济周期和资产价格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央行内部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尽管央行此前对外公布的社融统计数据未将地方债纳入其中,但早已有“社融+地方债”的内部统计数据来分析货币供给的有关变化,这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也有不少人士指出,将地方债纳入社融统计口径也有不足。北京一货币政策分析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虽然从银行资金使用上看,投资地方专项债与企业债、贷款等差异不大,都是银行资产配置,但其他类是企业或个人融到钱才算是社融。相比之下,地方政府融到资只是第一步,这些资金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给企业后,才能算到社融统计中。
口径调整难掩社融增速收窄趋势
9月社融规模同比大增2.21万亿,其中就包含了当月发行的7389亿元的地方专项债,但社融增速收窄的趋势并未改变。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还认为,粗略推算,旧统计口径下,9月新增社融仅在1.5万亿左右,社融增速大概率跌破10%,续创历史新低。旧口径下社融新增不及预期主要是由于表内信贷扩张速度下滑,以及9月份债券融资减少导致的。
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张文红表示,从结构看,前三季度社融变动呈现“两多一少”的特点:两多表现为贷款同比多增较多、债券融资明显增多,一少主要是表外融资有所减少。
其中,债券融资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较多,前三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为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1万亿元。二是资产支持证券明显增多,前三季度,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增加309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901亿元。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增多,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38亿元。
表内贷款依旧是社融的主力。9月新增贷款1.38万亿元,从结构上看,不论是居民部门还是企业部门,短期贷款均显著增长。当月新增短期贷款4232亿元,环比多增高达3382亿元。其中,企业部门中,票据融资出现萎缩,当月仅增加1742.83亿元,环比大降超23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800亿元,仅环比多增400亿元,仍创年内次低。
恒丰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蔡浩认为,总体上,信贷结构仍未见明显改善,票据融资虽大幅下降,但企业短期贷款大幅回升,导致代表企业生产活力的中长期贷款仍不乐观。这反映出,在经济下行预期环境下,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较低,对信用投放仍较谨慎。
明明也认为,在监管引导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背景下,企业贷款呈现整体上升,但短期贷款增加显著,中长期贷款增长仍有限,反映了企业融资主要为了应对短期的流动性需求,长期的融资需求仍较弱。
“尽管央行近年来多次定向降准,但银行受资本充足率等制约,普遍存在风险资本不足的情况,对宽信用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经济下行压力未见明显缓解、信用环境仍然偏紧的背景下,更多的政策组合拳仍然可期,如通过优化风险资本占用的方式强化宽信用导向等。”蔡浩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央行: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3万亿元,超出预期,透露了啥信息?
央行: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3万亿元,超出预期,透露了如下的信息。
一、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53万亿元
据中央银行的数据,中国九月份的社会融资增加了35300亿,预期为27500亿,而前值为24322亿。据初步统计,截至到2022年,前三个月的社会融资总量已达27710万亿元,同比增长30100万亿元。
二、透露的信息
社会融资额高于预期。九月份社融存量增长10.6%,比上个月增长了0.1个百分点,这是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银行加大了贷款的力度。在结构上,信贷和表外融资是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对社会融资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信贷增长速度加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1.2%,比上个月提高了0.3个百分点。在结构上,企业短期贷款增加,中长期贷款增加,债券减少,融资结构得到改善;居民借贷仍然疲软,短期借贷和中长贷都在减少。
货币政策稳健宽松。展望未来,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稳增长力度,增强实体经济信心。当前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稳健宽松能提振企业信心,使企业敢融资,居民愿消费。
九月十三日,国常会将再贷款额度设定到不低于2000亿元,并提供财政贴息支持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提振实体经济需求;多项政策放松楼市,有助于稳定居民的融资需求。
此外,央行一直致力于使用各类结构性工具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扶持,在保证总量充裕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精准滴灌”,让有需要的人解决融资问题。
7月新增社融创6年新低,金融数据全面回落,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经历过6月超预期的信贷增长后,7月金融数据全面回落,新增社融创6年新低。
8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7月主要金融数据。综合市场分析看来,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新增社融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复苏基础有待夯实。下阶段应继续落实好各项稳增长措施,特别是要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外需、扩内需,促消费、扩投资,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
社融增量超预期下滑
在经历了6月超预期增长后,7月社融增量大幅下滑超出市场预期。
初步统计,2022年7月 社会 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亿。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088亿元,同比少增4303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1137亿元,同比多减105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89亿元,同比多增240亿元;信托贷款减少398亿元,同比少减1173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44亿元,同比多减42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734亿元,同比少2357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998亿元,同比多217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437亿元,同比多499亿元。1-7月, 社会 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89万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第一 财经 表示,从分项结构看,实体经济信贷和企业债券发行成为拖累,反映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和政策靠前发力导致上半年融资需求出现一定“透支”。但单月新增社融和信贷数据波动一般都比较大,从社融存量来看,同比增速10.7%并不低,与名义GDP增速继续保持匹配。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7月 社会 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出现季节性回落,仍比上年同期少增3191亿元,反映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下降明显。此外,政府债券净融资3998亿元,同比多2178亿元,有助于下阶段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
票据融资冲规模再现
值得注意的是,7月国内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明显少增,而票据融资再度反弹。
央行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21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
温彬表示,7月住户贷款增加1217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842亿元,居民贷款需求回落。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反映消费贷款意愿下降;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较上月少增2680.72亿元,说明房地产市场仍在触底过程。
此外,7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87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54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5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136亿元。
“票据融资增加3136亿元,比上月和上年同期明显回升,反映当前企业融资需求不足,票据融资冲规模情况再次显现。”温彬指出。
周茂华认为,一方面,居民、企业新增贷款同比均明显少增,结合居民和企业存款增长明显,反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偏弱;另一方面,在国内积极推动宽信用政策后,企业信贷融资需求出现一定提前“透支”,放大了7月份季节性波动;另外,7月极端气候对工业企业生产造成影响,以及个别楼盘“烂尾”问题对楼市复苏构成一定扰动,影响房地产市场融资等。
央行近日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审慎经营原则,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温彬认为,这或意味着下半年央行淡化信贷总量增长,更加强调信贷增长的平稳性、有效性和结构优化。信贷增长将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相适应。
短期内降准降息概率小
在财政、货币政策持续发力下,7月M2同比继续走高。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
“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带动居民、企业部门存款明显增加,这反映国内货币供应量充足。但结合企业、居民贷款偏弱看,问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宽货币向宽信用转换。”周茂华说。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的背景下,央行近日提出我国所面临的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
对于货币政策,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延续了政治局会议的总体要求,更加注重如何发挥好有效投资。在总体目标上强调“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但论调更偏谨慎,在“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提出“不超发货币”。
周茂华表示,国内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基调,注重政策精准质效,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等政策进行配合,落实好此前出台的保供稳价、纾困助企、稳增长政策,促进供需良性循环;加大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制造业等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项目融资保障,加快项目落地见效;以及推进新市民融资服务等。
温彬认为,货币政策已阶段性完成“靠前发力”的使命,在内外部掣肘因素增多、不过度追求经济增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下,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发力的必要性不强,短期内再度降准或下调政策利率的概率较小。在“不超发货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后续将抓好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 社会 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各项结构性再贷款工具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发力,将成为下半年信贷的重要支撑。
社会融资贷款新消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融投贷最新消息、社会融资贷款新消息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