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准狠: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三字诀
阎岳
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的召开,以及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发布,让后续货币政策的施力方向变得明朗起来。笔者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会秉持“稳、准、狠”的三字诀来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提出了具体要求,央行多次专题研究“保市场主体”,并印发了《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指引》。
在7月31日上午召开的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央行行长易纲指出,创新金融服务,主动适应企业融资新要求,确保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地见效,为稳企业保就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各相关司局和营业管理部要认真研究,进一步提高货币信贷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央行果断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在流动性、利率下行、创新直达政策工具等方面为稳企业保就业、让利实体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后续,货币政策仍将在稳企业保就业方面保持一定的力度。
“稳”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货币政策稳健的取向不会改变,但要“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这个提法首次出现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是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会议精神的举措)。尽管在应对疫情时,货币政策体现出了灵活适度的一面,但稳健的基本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那些在疫情期间推出的灵活的应急政策已经相继退出。而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则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要考虑“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的问题了。这是逆周期调节的应有之意,前瞻之举。
“准”,指的是货币政策的精准落地,落地即见效。尽管我们说后续货币政策会回归常态化,但要正确理解现在讲的常态化,就离不开一个“准”字。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提出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实体经济渡过难关,重回正常发展轨道之后谋求更稳健、更长远的发展。换言之,就是政策的施力方向要准,确保“药”到病除。
在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除重点落实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企业延期还款和扩大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外,还要优化结构、控制节奏,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推动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切实推动金融系统向企业让利。这是后续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的难点和看点。
“狠”则是指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中绝不手软,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央行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要“守住底线,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比如包商银行风险处置基本完成,蒙商银行成立开业。还有其他风险因素正在得到有效化解中。
从已经处置的金融风险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监管层奉行的原则就是毫不手软地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央行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央行、银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压力测试,加大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及核销处置力度,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由此可见,防风险的力度不会减。
上面提到的“稳准狠”三字诀是后续货币政策的重要看点,也是A股市场投资者研判大势时必须重视的要素。尤其是“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等新提法更需深入研究。
搭建融资新平台 服务昌平新发展 北京畅融工程昌平区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2020年11月10日,为全力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部署,推动金融服务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暨“两区”建设,搭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常态化对接机制,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和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北京畅融工程——搭建融资新平台、服务昌平新发展”活动在昌平区中国石油 科技 交流中心举行。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郝刚、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刘玉苓、北京市昌平区政府副区长张念木等领导出席会议。昌平区国企、民营、小微企业等60多家企业代表、30多家金融机构代表以及昌平区20家政府职能部门近150人参加了活动。
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已成为北京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244.5亿元,同比增长7.0%,高于GDP增速6.9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36%,全市普惠小微贷款、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6.1%、11.7%。9月份,北京地区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29%,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73%,企业融资成本再创新低,金融业对稳定全市经济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昌平区作为北京的新城和科教新区,是致力全国 科技 创新中心主平台建设、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之城。按市委、市政府的发展规划,昌平区将在生命科学园重点布局医药 健康 产业,在未来科学城重点布局能源 科技 产业。2020年,昌平区通过精准助力企业渡难关稳发展、率先启动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着力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发展等举措,在金融助力防控复产、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郝刚同志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资本账户开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获得更多业务资质、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强化金融 科技 的优势地位、提升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支持保障功能、优化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等七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北京市推动 “两区”建设的有关金融政策,并在致辞中指出,市金融监管局自去年2月以来,牵头实施北京畅融工程,立足本市“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突出首都“高精尖”产业特色,聚焦科创、文化、民营、小微及外向型企业,建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常态化对接机制,按年度、季度、月度、每周的频率,根据不同主题安排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旨在解决企业融资过程中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语言体系不匹配、融资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郝刚同志强调,此次活动是“畅融工程”第99场活动,结合今年金融助力防控复产、稳企业保就业,特别是下一步服务“两区”建设,邀请30余家金融机构,结合各自产品特色,为60余家优质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产品对接服务,希望通过本次对接会,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有效对接。
刘玉苓同志在致辞中提到,今年6月,人行营管部会同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行动方案》,旨在用好货币政策“两项工具”,支持优先保障类、重点保障类和普惠保障类“三类企业”,建立“市级部门协调、市区两级联动、政银企对接、金融机构落实”四项机制。下一步,围绕金融让利和保市场主体,金融管理部门将重点抓好两项直达工具的督查督办。将保市场主体和向实体经济让利作为工作核心,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重点确保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有序开展北京自贸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方案批复后的政策落地和宣传工作。指导市场主体切实将便利化政策用好用足,持续释放改革政策红利。
张念木同志在致辞中表示,昌平区通过协调区内金融机构强化落实“京16条”“京19条”等政策要求,用足用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等金融政策工具,瞄准实现“提速、增量、降价、扩面”,着力助力区内企业渡难关、稳发展、保就业,推动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下一步,昌平区将做好与国家和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对接,以“两区”建设为引领,创新发展环境,优化发展平台,打造北京医药 健康 产业的“核爆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结合国家碳减排部署和绿色发展要求,加强能源领域 科技 创新和产业布局研究,深化与企业对接合作,用好政策优势和市场机制,推动“能源谷”建设取得新突破;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高水平推动沙河高教园区发展,搭建服务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努力发挥更大效益。
此次活动为昌平区各类重点企业与优质金融资源搭建了全方位的交流对接平台。昌平区金融服务办公室、生命科学园管委会与人民银行营管部跨境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昌平区金融助力稳企业保就业,服务“两区”建设。储蓄银行、华夏银行、晨光昌盛等金融机构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截至目前,“畅融工程”已举办99场对接活动,包括2场年度活动、5场季度活动、24场月度活动、68场周活动,累计服务金融机构2100余家次,对接企业3700余家次,参加人数超过9700人次。
加大市场主体纾困力度,切实稳就业保基本民生,将会从哪些方面入手?
为了能够加大市场的循环保障就业的民生相关部门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和解决:
企业稳定的复工复产是首要条件。想要确保国内的失业率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最先是要让各地区的企业有序安全的进行复工复产,如果连复工复产的条件都达不到,失业岗位就会偏多,整体的就业保证就会降低,特别是疫情严重的地区,要实施动态管理措施,确保短时间内将所在地区的疫情降低为低风险,让所有的企业尽快的恢复正常的复工复产,保证员工的经济来源。
采取的失业救助补贴要相应的提高,这是具有兜底作用的。疫情期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没有办法100%的保证企业安全,复工复产,因此相关部门出台了失业救助补金提升的相关措施,只要在疫情防控期间,因为疫情原因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的人,甚至出现了失业的人,都可以到相关部门领取一定的失业救助补贴。只要符合条件的人员,最高可以领取6个月的津贴,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这份补贴已经为500多万人发放。
重点行业以及重点员工的工作要有保障。特别是每年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实施企业工作以及社会寻找岗位方面要有最基本的就业保障,确保每一个学校的就业率不会低于90%,在没有毕业的学生的学籍,原则上可以在该学校保留两年,找好工作之后,解决好自己的档案问题可以更好的实施就业,保障民生。
除此之外还实施了一些乡镇人口的全覆盖以及做好退役人员的就业保障问题。同时还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增加一些疫情中的工作岗位,例如核酸检测的工作以及志愿者等相关工作。
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精准支持稳企业保就业 让实体经济“稳健行”
上半年,建行江苏省分行在“两新一重”领域重点发力,通过聚焦省内220个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全省综合交通医疗卫生、城市更新以及5G等新基建领域的重大项目,并通过核心企业延展支持上下游中小企业客户,更好地助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1-6月份,该行制造业贷款投放同比多增130多亿,增速达到21.5%。民营企业贷款新增约240亿元,网络供应链贷款新增规模和企业数均列系统内第一。
为有效满足制造业融资需求,该行重点加强对全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同时,实行重大授信客户风险平行作业和预诊制度,并通过下放定价权限、给予差别化政策、对客户准入标准给予阶段性弹性安排等举措,实现对制造业实体企业的高质量融资支持。该行还积极支持江苏地区外贸外资企业复工复产,专门出台了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工作12条措施,包括加大信贷投放、境内外一体化服务、外汇业务便利化支持、金融避险及跨境撮合等内容,助力全省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普惠力度,该行推出多样化创新举措,在减费让利的同时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针对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下的融资难点,该行不仅免除小微企业年费和开销户费用,还免除了普惠型小微企业办理抵质押贷款相关费用,并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提供创新“云义贷”专属服务,累计服务企业客户2099户,授信金额达到17.9亿元,此外,该行还及时推出“抗疫贷”产品,累计为826户企业投放贷款近30亿元,并通过创新运用“建行惠懂你APP”, 发挥线上服务优势,扩大小微客户服务覆盖面,上半年已累计为6.6万户小微客户发放普惠贷款954亿元,新增230亿元,增速达37.6%。
接下来,建行江苏省分行还将进一步围绕“稳企业保就业”支持重点,加大对“三类对象”“四个主体”的金融支持,通过开辟更多精准支持渠道,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武 硕
稳企业保就业信用贷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助力稳企业保就业、稳企业保就业信用贷款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