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选ACD
A 、银行应接照贷款风险5级分类法对不良商用房贷款进行认定
B 、银行应把认定为不良贷款的商用房贷款全部予以核销
C 、银行应建立商用房贷款的不良贷款台账
D 、对未按期还款的借款人,有担保人的可向担保人通知催收
E 、已核销的商用房贷款,银行不再催收
不良贷款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贷款的质量监管制度,对不良贷款进行分类、登记、考核和催收。
不良贷款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加强投资贷款回收管理的实质是保证贷款按期回收,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 从银行角度看,不良贷款不仅影响信贷资金周转,使新贷款不能及时发放,影响综合信贷计划的平衡,而且还加重贷款风险,甚至导致坏账损失。
拓展资料: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社会融资结构的影响。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较大,企业普遍缺少自有资金,企业效益不好,必然影响到银行的不良资产。我国传统上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格局,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全社会的信用风险集中积聚到商业银行中。而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改革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因素。故E选项说法正确。
(2)宏观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根据政府的指令发放贷款,经济转轨后,改革的成本大部分由银行承担了,由此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3)社会信用环境影响。有的企业没有偿还银行贷款的动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由此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4)商业银行自身问题。商业银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建立起来、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等因素都影响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
不良贷款 怎么处理
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如下:
1、转给资产管理公司。银行将不良贷款转让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权一般需要打折出售。
2、司法执行。银行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名下资产。对不良贷款的进行拍卖,房产拍卖价格可能只有市场价格的五折至九折。本息总额面临少许价格风险。
3、垫资过桥。第三人出资垫还银行贷款,原贷款结清,银行重新发放新贷款。垫资费用月息费合计约5%~6%。因为出资人的风险较大,可能出资人临阵变卦。
4、其他处置方式。采用资产重组、破产清算、资产置换、债权转股权等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是什么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是什么?来看看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与戴相龙是怎么说的吧!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关键的时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加速由商品经济阶段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过渡。在这一关键而特殊的历史时期,金融体系承担着时代赋予的巨大挑战。传统的金融运行、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模式面对着改革任务的加码和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风险成本增长所形成的巨大挑战。
同时,20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领域的问题集中显现,特别是国有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中国国有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一度成为国外各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
2004年5月31日,《金融时报》刊登了一篇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的 文章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其中,对于不良贷款的成因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央银行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以及构成做过详细调查,分析表明:由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不良贷款在整个不良贷款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根据中央银行的调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形成主要来自于政府干预较多、法律环境薄弱、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群管理不善等原因。具体来看,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约3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受到各级政府干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干预所导致;约30%的不良贷款是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所形成的;约1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国内法律环境不到位、法制观念薄弱以及一些地区执法力度较弱所导致;约有10%的不良贷款是政府通过关停并转部分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军工产业)所形成。总的来看,仅有2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国有银行自身信贷经营不善所造成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本书撰写期间,编者对人民银行前行长戴相龙的访谈,这次访谈时间在2017年4月到2018年7月中间,他也归纳 总结 了不良贷款的成因。
从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上看,我归纳了八个方面。
一是信贷资金用于财政性支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国有银行在扶贫、就业、发展等方面发放了大量政策性贷款,有时还要为企业发放贷款缴税、解救危困企业。据工商银行分析,1997年8月不良贷款5627亿元,其中因政策性放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为3086亿元,占54.8%。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垫付了大量铺底流动资金,如天津无缝钢管厂投资概算34.9亿元,实际投资134.6亿元,除政府划拨部分土地用于工厂建设外,其余全部为银行贷款和应付款项。
二是国有企业亏损挂账数额巨大。199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业)总资产约为15万亿元,却有3万亿元亏损挂账,亏损挂账必然占压大量贷款。
三是1992-1993年,全国出现“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造成大量不良贷款。仅广东、海南和广西的北海市,积压在房地产上的不良货款就有1500亿元。
四是重复建设,亏损严重。据对“七五”时期202个国家重点项目的调查,总投资为3482亿元,其中贷款(不含“企业自筹”中实际占用贷款)1091亿元,约有四分之一没有还款能力。1997年8月国家下达关闭“十类土小厂”,也给银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
五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借企业“改制”为名,逃废对银行的债务。工商银行统计,截至1998年底,与工商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企业有133459个,其中悬空逃废债务19939户,占“改制”企业的15%;悬空透皮债务本金和利息1390亿元,占“改制”企业所欠本金的41%。农业银行统计,逃废债务的“改制”企业占“改制”企业的45.46%,悬空逃废的债务占50%。中国银行统计,“改制”企业逃废债务占65%。建设银行统计,“改制”企业逃废债务占37%。四家银行合计,因企业“改制”共逃废银行债务2662亿元。
六是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资不抵债,银行合法债权得不到保护。1998年,四家银行的法规部提出依法收贷案件共计148819件,涉案金额1841亿元。已审结案件涉案金额875亿元,银行胜诉率高达99%,但可以收回的本金仅220亿元,占涉案债权的25%,银行还付出诉讼费15亿元。
七是国有银行重放款轻管理和违规放贷也形成许多不良贷款。1997年,人民银行抽查四家银行的贷款发放,有41%的贷款不符合贷款条件。四家银行绕过贷款规模控制发放的贷款和账外贷款2246亿元,对外办经济实体1656亿元,也造成大量贷款损失。
八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够有力。人民银行对违规贷款发放的处罚不够及时有力,有些分支行还自办经济实体,丧失了监管权威。
小川行长曾在2004年发表的演讲中总结说,
总体来看,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体规模较大,但是比较而言,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比重并不过高,改革是有希望的。
我们知道,在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各方意识到中国金融风险山雨欲来,国有银行改革不得不提上日程,而改革的起因开端之一,变是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造成的银行资产恶化的隐患。
事实上,导致我国国有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什么原因是最主要的?这一判断至关重要,详细的论述本书第二章做了细致的阐释,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进行进一步阅读。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本书的精彩选段以及商业银行股改亲历者的访谈,期待您继续关注,与我们共同回顾这一段重要的改革历程。
关于商用房不良贷款和商用房不能贷款吗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