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金融业贷款政策什么词形容
11月2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保持在合理充裕水平,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优化,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合理增长。
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报告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合理把握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和节奏,及时满足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需求,始终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保持在合理充裕水平,保持短、中、长期流动性供给和需求均衡,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提前公告货币政策操作安排等方式加强预期管理,及时熨平市场短期扰动。进一步完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平稳运行,利率的波动性进一步下降。市场预期平稳使得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减少,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6%,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
信贷结构优化,贷款利率下降
在金融机构贷款方面,报告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贷款保持合理增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复苏。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的要求,合理把握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降低融资成本的潜力,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导向的作用,引导贷款进一步向小微、民营企业倾斜。
数据显示,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7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比年初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3.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9.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比年初增加16.3万亿元,同比多增2.6万亿元。
此外,信贷结构明显优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较快增长。9月末,企(事)业单位贷款比年初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0.5%,增速连续11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29.6%,近7个月增速连创有统计以来新高;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三季度,普惠小微贷款增加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
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企业贷款利率继续下行。9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比上年12月分别低0.3个和0.15个百分点。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2%,比上年12月下降0.3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1%,比上年12月下降0.4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比上年12月下降0.49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同期LPR降幅,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9月,利率高于LPR的贷款在一般贷款中的占比为67.70%,利率等于LPR的贷款占比为7.41%,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为24.89%,贷款利率加减点区间整体较6月有所下移。
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合理增长
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9%,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60.2万亿元,同比增长8.1%,比上年末高3.7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比上年末高5.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现金净投放5181亿元,同比多投放4260亿元。
初步统计,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0.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2020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9.6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9.01万亿元。
此外,报告还指出,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较多。二是委托贷款降幅收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三是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同比增加较多。四是政府债券融资同比明显多增。五是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融资同比多减,贷款核销同比多增。
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增长
2020年以来,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总体平稳。
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贬有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前三季度,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有所升值。
9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4.40,较上年末升值3.29%;参考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2.45,较上年末升值0.70%。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截至9月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较上年末分别升值2.67%和升值2.19%;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0年9月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35.85%和升值49.66%。
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增强,小幅升值。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101元,较上年末升值2.44%,2005年人民币汇率10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累计升值21.53%。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为4.25%。
2020年10月27日,中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秘书处称,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调整后的报价模型有利于提升报价行中间价报价的透明度、基准性和有效性,也是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中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的体现。
报告指出,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增长,收支基本平衡。2020年前三季度,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20.8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实收10.3万亿元,实付10.5万亿元。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3.4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下收付金额1.5万亿元;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15.9万亿元,同比增长58%
8月长三角人民币贷款增加3810亿,同比多增385亿,这说明啥?
长三角地区外币贷款余额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1%。全年外币贷款增加230亿美元,同比多增278亿美元;去年12月份外币贷款减少24亿美元,同比多减22亿美元。
1月多地传出房贷收紧,全国房贷增量却在上涨是何原因?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21年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58万亿元,同比多增225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27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448亿元。
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是个人住房贷款的晴雨表,过去三年(2018-2020)1月个人住房贷款分别增加5910亿元、6969亿元、7491亿元。
可以看到今年1月房贷增量同比明显增加,这与1月下旬以来多地密集传出的房贷收紧风声似乎相悖。公开报道显示,在本是信贷大月的1月,多地多家银行却出现房贷额度紧张甚至暂停放款的现象,房贷利率也出现上涨,被认为是2020年末出台的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显威”,该制度对金融机构划出房地产贷款占比红线。
对于一些银行贷款红线报道,他表示过度夸大了市场情况,实际只有少数城市、少数银行因贷款需求井喷,而延缓了发放贷款的时间,实际目前看,房贷40%红线对市场并无影响。
张大伟进一步称,房地产市场调控核心看银行,银行的信贷额度决定了市场走势,目前房地产贷款额度宽裕,房地产市场也很难看到调整的趋势。“什么时候银行房贷收紧,严查经营贷,才可能看到市场出现拐点。”他表示,最近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预计2021年全年房贷数据(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将首次突破6万亿元。
中国银行贷款增速最快的是
截止2022月6月中国银行境内人民币公司贷款增速最快的领域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邮储银行六大行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发布完毕。数据显示,多家大行上半年贷款增量创新高。上半年工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1.6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6月末,中行境内人民币公司贷款比年初新增8987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农行上半年新增贷款1.6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邮储银行各项贷款增长5370亿元,同比多增608亿元,增量亦创历史同期新高。
农行董事长谷澍称,从目前来看,农行在7月和8月的单月信贷投放量都已超过去年同期,“我们判断,9月到12月能大概率延续这一态势。”工行行长廖林表示,下阶段工行将按照“总量同比增加,结构继续优化,重点更加突出”的目标进行投放。工行将调增全年的信贷增长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今年金融支持的重中之重。农行上半年投放重大项目贷款4042亿元,同比多投671亿元,截至6月末农行基础设施贷款余额4.1万亿元,年增量2875亿元。6月末,建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5.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065.90亿元,增幅8.02%。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也是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工行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29%,增量是上年同期的3.5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两项指标均突破万亿大关。交行上半年境内行制造业贷款增长20.4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8.70%。中行制造业贷款增速为15.64%,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较年初提升1.3个百分点。
对于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和贷款同比增长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