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突然要求结清贷款!怎么办?
最近银保监会严查贷款用途,用途没有处理好,已经到手的贷款资金会被银行强制回收,要求结清,还要追加罚息。
最近很多客户反映收到这样的信息:“ 请您在贷款发放1个月内上传用途凭证,否则我行有权要求提前结清贷款、加收罚息。”
还有的客户就直接收到了短信:“ 尊敬的客户,您好!您近期申请的贷款违规使用,已被系统监控到用于以贷还贷或者流入了房地产、股市等银保监规定的违规领域。请您在收到短信的三个工作日内结清所有违规使用的消费贷款。”
做过贷款的人都会知道,贷款是要提供贷款用途的。同时的话所有的贷款资金 不能用于买房、炒股、不得还信用卡、不得投资古董、流入民间借贷等等国家明令禁止或者限制的领域和行业 。不然的话银行有权要求立即归还并结清贷款。
银行有这样的要求,那样的要求。我们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呢?
一, 我们要避免贷款用途使用不当 。特别是房贷。深圳的房产抵押动不动就几百万上千万。如果说你没有注意使用合理的贷款用途,肯定很容易就出问题了。消费型贷款,我们一般会说,用于房子装修、购买高档家具家电、或者说购买什么奢侈品之类。因为金额比较小,很容易就解决了。但是房产抵押金额巨大那么就要一个合理的贷款用途,这个时候就不能再提供完全不对称的贷款用途了
二, 积极的配合银行客户经理的检查和监督 。一般来说就算是银行发现了你的投资,或者说虚假资料之类,也会先警告你,然后才会采取行动;如果发现用途不当,也会先要求你补齐贷款用途(提供有效的发票)。你只要不太明目张胆,钱一到手就立马违规用款,基本上合理的规划一下,银行还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所以贷款前提供合理的购销合同,后期的话积极配合银行客户经理的检查和监督,一般来说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三、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不要去做违法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违法犯法,不要涉及“黄、赌、毒”,不要轻易涉入法律纠纷、法律诉讼。因为一旦被银行发现你有违法行为、涉及到大额的经济纠纷之类,银行为了贷款资金的安全,也会要求你提前结清,归还贷款。
四、 按时还款,不要刻意逾期 。目前国家已经全面进入信用 社会 ,所有的银行贷款都会秒上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所以一旦逾期,征信报告上就会立马显示逾期。而银行会定期贷后管理,也就会定期的查询你的征信报告,一旦发现了重大的逾期,银行也会查的到。为了规避风险,也会要求你提前结清。毕竟银行也是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发现风险,他们只会“雪上加霜”而不会“雪中送炭”。当然一旦出现经济紧张最好是提前和银行沟通申请延期还款。
五、 不要突然增加太多负债 。很多银行对客户的负债率是有考核的,如果说客户负债剧增,银行也考虑风控。特别是增加了非常多高息的小额网贷。那么客户很容易进入以贷养贷的死循环,成为高风险客户。比较如果负债高了,每个月要还款的金额利息都会多很多,如果客户负担不起,很容易造成全面逾期。
今年上半年国家查封了大批的对公账户,对资金的流向监管特别严格,目前深圳取现20万以上都要提前预约,并且登记提供用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前几天的文章就专门介绍,这边就不详谈了)。就连取现金都要监管更何况大笔的贷款资金呢?
所以去银行做贷款,不是说钱到手了就可以一劳永逸,后期的合理使用贷款资金,按时还款保证良好的用款记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笔贷款银行都是会有系统检测、还有银保监会的监管,不要心存侥幸,不然千辛万苦折腾下来的贷款,一个不注意就会银行要求回收、结清贷款,那就得不偿失了。
银行强制要求提前还款怎么办 可能因为这几点原因
在银行办理后只要按时归还就可以了,不过个别人遇到了银行强制要求提前还款的情况,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其实银行强制要求提前还款会有各种原因,比如有严重逾期、违反贷款用途、虚假资料等。
在银行强制要求提前还款时,这时要及时的了解原因,然后进行协商。在出现强制还款且自己没有能力归还时最好向银行说明情况,让银行给出一定的宽限期或者商量一个新的还款方式,这样可以避免提前还款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如果贷款因为违反资金用途,这时银行会提前收回贷款,通常银行办理的贷款不能流向股票、高利贷、房贷首付等。在银行办理贷款提供虚假资料被查出后会被银行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或者加收贷款利息等办法处理。
贷款成功后一定要按规定使用资金,毕竟银行房贷都是需要专款专用的,在申请时都需要提出合理的资金用途,一般像个人消费贷款,只能用于个人或者家庭消费,像买家电、装修、旅游这些都是可以的。
在银行要求提前还款贷款时,最好翻阅一下贷款合同看是怎么规定的,然后进行相关的应对。如果个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可以提前归还银行的贷款。
平时在银行申请的贷款一定要按时还款,不能出现逾期的情况,因为逾期后会产生罚息。长时间不还时银行会起诉借款人,在法院判决后必须归还,否则银行会申请强制执行,后续会冻结借款人的资产或者拍卖借款人相关资产归还贷款。
如果用户在银行办理的贷款出现逾期,那么逾期记录会被上传至征信中心,导致个人征信变不良。如果后续继续申请贷款,那么银行会直接拒绝。其实在贷款不能按时归还时,可以向身边的好友借款还,这样就可以避免逾期。
银行可以强制提前收回贷款吗?
; 不少人都听说过向银行贷了款后可以申请提前还款,这是借款人的权利,不过也要经过银行同意,服从银行相关规定才可以。那么银行是否可以要求借款人提前还贷款呢?这乍听起来好像不合情理,既然把钱借出来了,签订了合同,为何又要提前收回呢?
作为贷款的发放者,银行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不过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才拥有提前收回贷款的权利,这个贷款合同里都有写明白。这意味着拿到贷款的借款人要保持强烈契约精神,才不至于让到手的借款飞走。下面就带大家看看贷款合同里关于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的条例。
在贷款合同中,往往有这样一则条款:甲方(借款方)不配合或者拒绝接受乙方(贷款方)对其使用借款情况和有关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监督,乙方通知后7日内予以改正,并采取令乙方满意的补救措施,否则乙方有权提前收回部分乃至全部借款;不能收回的,按逾期借款预期年化利率按日计收违约金。
显然,条款剑指两类人,一是消费贷款方式下,贷后没有按约定递交用途类发票的借款人,二是不愿或不能配合银行检查,无法提供银行要求的,比如经营流水、税单、定期报表等财务资料的企业。前者的不作为让银行对资金流向担忧;后者的不配合让银行对企业业绩发愁。总之,这些不好的征兆,只给审时度势的银行释放出一个信号:快刀斩乱麻,提前收回贷款,避免潜在资金风险扩张。
同时,对于因摊上官司导致抵押物被法院查封的借款人而言,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银行闻讯后会因抵押物失去变现能力而展开新动作,对借款人下令称:在指定期限内解除司法查封或另提等值抵押物,否则有权依照合同,提前收回贷款。
总之,贷款到位后,借款人千万别践踏“发票缺位、不配合检查、抵押物被查封”三大雷区,否则惹怒了银行,强制让你提前还贷款的话,可就不好玩了。
有的银行强制让员工贷款,从几万到上百万,请问这是什么神操作?
很显然,大概就是这家银行的普惠金融任务完不成,又不想冒风险搞大放水,于是想出了这个损招。
让员工贷款有几大好处:第一,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放贷任务。做过银行的都知道,风险可控的贷款,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想要在短期内大量放贷,唯一的办法是找可控制的人来放贷。银行员工当然是最容易控制的。第二,贷款风险可控。员工在银行上班,银行对员工知根知底;再者银行员工的收入也掌握在银行手中,不怕员工没有还贷能力。第三,强制贷款,也只有对本行员工有效,相信对于利息支付方面,银行也会有相应政策,估计不会真的让员工付利息。否则员工拿到贷款,为了覆盖利息肯定会有转贷,从而提升贷款风险。
这种蒙混过关的做法,其实很愚蠢,典型的掩耳盗铃,不可能所有银行员工都能守口如瓶,所以就看监管部门是真做事,还是睁一个眼闭一个眼了。
我是空谷财谭,与您分享我的观点。
银行强制员工贷款,不仅有让员工体验新产品的目的,也有为了完成考核任务的需要。
从实际情况观察,很多银行要求员工贷款,一般都是网络版消费贷,具有门槛低,短期小额的特点。但是,往往因为产品属于新开发产品,且主要通过互联网(网上银行),或移动终端(手机银行)销售,所以有时就是内部员工也不知道,或者说了解不够细致,这对于产品营销宣传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员工贷款体验,就可以加深对产品的了解,以更好的向客户宣传。
从完成指标任务上讲,就有两层意思:
我们知道,一家商业银行要推出一款新的金融产品,也不是想推就推那么随便的,而是需要向监管机构履行一定报备手续的,相当于“准生证”,才能上架销售。当然就会涉及到产品后期的监管指标考核,比如是否能够达到报备时所描述的效果,以及风控水平等。假如实施效果与预期差距太大,就有可能被监管亮黄牌或直接红牌下架,这就废了。消费贷也同样如此,长期发放规模上不去,怎么办?号召员工贷款,也许可以暂解燃眉之急。
另一层意思,就是有利于同业“晒指标”比拼。作为一款消费贷产品,它绝不可能是任何一家独家经营,而是众多银行都在搞,且同质化比较严重,竞争也比较激烈。在此情况下,如果放贷规模上不去,或者参与用户寥寥可数,市场占比不高,是不是很尴尬呢?特别是一些国有大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产品造势时吹的天花乱坠,结果无人问津,这脸放哪儿?相反,如果规模上了,市场占比靠前,人气旺了,产品的名气就有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业务就会逐渐做大做强。
现实中还真有银行这样干,为的就是完成普惠金融业务考核。
某城商行,这里就不点名哪个银行了了,要不然被监管层看到被进行整改,小黑我估计又要被人找麻烦了。
这个城商行对于所谓的经审核的优质客户,发放30万元的小额信贷(消费贷),其中有10万额度,时间30天,通过内部的优惠券,在APP上操作后,不需要支付贷款利息,也就是零利率,钱白用30天,这难道不香吗?当然了要多上一次征信,值不值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这些优质客户里既有公务员、高收入人群,也有银行员工及家属。这些人对于银行来说风险都是可控的,远比贷给那些中小微企业或者个人来的多,几乎没有坏账的风险,而数据上又不会太难看,可谓是一举多得。
此外,这个城商行的APP里经常发放8.8折、8折的贷款利息优惠券,各种鼓励发放消费贷,就是因为考核压力比较大。畸形的考核制度得不到根本改善前,这种怪异事件还会继续在不同的银行发生。
银行常有各种任务,与职员的工资奖金挂钩,这种做法肯定与市场经济不符,应该改革。
这次新冠疫情的冲击前所未有,需要决策层和监管部门注意的是,目前这种强压银行业放水的作法是否正确。大家都知道,洪水过后行洪区里是一片狼藉。设立种种指标,严苛考核倒逼银行业加快供给侧改革,这个思路没错。但需要关注的是,在司法执法和监管方面,动辄问责,动辄上法的环境下,缺乏相关的风险缓释、兜底机制,作为法人的银行面临资产承压、银行员工风声鹤唳视贷如火,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急病需要猛药,决策层是否考虑对相关的中小微企业采取阶段性的“债转股”或“公钱参私股”,增强对有潜力的企业的增信保障能力,让企业活下来,过后再逐步退出。如果这样可行的话,将有利于减轻银行业对潜在风险的忧虑,减轻信贷人员拒贷压力。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欢迎讨论。
给银保监局反映,情况马上解决。
反正钱又不是他们的银行每家都有一本烂帐……老百姓只能眼扒扒看着他们开豪车住高档小区……我们这些苦逼的百姓就该倒霉……草
危险
银行不会将低价贷款流向 社会 !强制让银行员工贷款是炒作贷款的一个最基本手段! 社会 融资成本越高,那么银行获利就会越gao!获利空间也就越大!可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银行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那么这个国家全国中下层群体为银行的利益最大化行为买单!为什么这个国家的上层群体不为银行的利益最大化行为买单?因为银行实施利益最大化行为必须要此国上层群体配合,才能实施让中下层为其买单!
需要就贷款,不需要,不要贷,办几张“信”卡,看你怎么消费,一定要有工作,有工资才能消费
对于银行强制还贷款和银行强制还贷款合法吗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