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和用“花呗”的人做朋友”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为什么要认同?
花呗和信用卡有区别吗?
难道用另外一种形式的信用卡就不配有朋友?
我们要理解什么是花呗?它有什么用?
1.花呗全名蚂蚁花呗”是一种互联网平台信用卡新模式!
主要用于在天猫、淘宝上购物,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80、90后消费者的喜爱。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蚂蚁花呗开始打破了购物平台的限制,将服务扩展至更多的线上线下消费领域。
在全民网购的大环境下为我们带来很多便携!这点不可否认!
还会根据你平时的消费习惯消费标准提升额度!
除了“这月买,下月还,超长免息”的消费体验,蚂蚁花呗还推出了花呗分期的功能,消费者可以分3、6、9、12个月进行还款。
2.信用卡在我国正式发行是在90年代的中国银行,演变到到目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所有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总数量将近达到7亿张,可见信用卡发卡量迎来了快速发展。
3.由这些数据可见,花呗与信用卡从某种意义上是属于同一种产品!
对于使用者的我们来说它们也是一样的!都是在与我们的 社会 信用直接挂钩的贷款消费模式!
不可以以这个为衡量标准来决定我们的社交圈!很多大企业的的知名人士都会使用到的产品!难道他们也不能有朋友!
我认为关键取决于我们自己本身怎么正确使用这些产品!有合理的消费观念!正确的认知能力!!以上只属个人观点!见谅!
我认同,俗话说近墨者黑,和这些花呗的loser在一起,怎么会有好?
多和成功者接触,学习人家的优点和思维、世界观,迟早会成功。
近期见到一篇文章《不必和用蚂蚁花呗的人做盆友》,感触颇多,再此和大伙儿共享一下自身的观点。原文中提及,许多 毕业后不久步入 社会 的工薪族,为了实现自身的消费冲动,早已习惯运用银行信贷商品分期付款选购一些自身要想的物品。她们的消费冲动,来源于于自身针对挣钱的自信。
她们耍心眼得好好地的,自身凭着薪水,分期付款没什么工作压力,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工作中衣食住行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突发性出现意外,因为薪水延迟时间派发,造成分期付款出现贷款逾期,为了防止贷款逾期,又迫不得已去借新还旧,最终欠的钱愈来愈多,陷入网络贷款涡旋。大半年之后,猛地察觉早已欠了好几万元钱了。
汇丰银行数据调查报告,如今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益的18.5倍,早已踏入 社会 工作中的90后,平均债务超出10万。在我国90后在借款销售市场中占比较高达49.31%,稳居亚洲同年龄人第一位,有28.57%的人应用消费贷,是以便还款别的借款。
换句话说现如今的很多90后,都早已深陷了一屁股债的处境了。平均债务超出10万是啥定义?一般工薪族,月工资5000,不体不眠要一年多才可以挣到10万,这还不包含债务要担负的巨额贷款利息。
大家的消费观发展了,但债务也提升了,这一难题人们迫不得已思考,究竟难题出在了哪儿?是遮天盖地的消费贷款广告刺激性了人们的神经系统,还是人们与身俱来的本性造成人们盲目跟风信用卡透支?
现如今的90后为盲目跟风借款努力了付出代价,你会与用蚂蚁花呗的人做朋友吗?
不认同。但我想谈谈这种说法产生的背景。
还记得每个月9日,被花呗账单支配的恐惧吗?尽管工资永远涨不过支出,赚钱的能力比不了膨胀的欲望。但马云的大手笔,总能让我们在产生消费冲动时,顺带产生幻觉:“买得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这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让你不用向别人求助,就能借的来钱。它慷慨的给予你当下的幸福。很多用过花呗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起初即时消费带给你很棒的满足感,让你乐不思蜀。而一但染上了冲动消费的习惯,花钱一时爽,事后望着账单后悔得不行。电子产品,手办,化妆品等等等等在分期的诱惑下,似乎唾手可得。
我认识一个同事,今年三月刚拿到第一份实习工资,2500元。当天晚上,他就去网上分期买了台苹果pro,17999元,12期,每月1600元多。他盘算得很清楚:每月1600元,还剩900,吃住在学校,基本没啥开销。毕业后转正,工资至少5000,除去还款,吃住都可以搞定,分期的费用完全可以承担。
毕业后,他和朋友一起找房,预算每人500一个月,合租。这个价格只适合城中村,两人都看不上,楼层低、面积窄,没阳光、没信号。最后他们找到了一套小区里的房子,两房一厅,3200一个月,押二付一。他咬牙从借呗里借了5000出来,全部交给了房东。厨具、办公桌和沙发、搬家费、宽带费,他狠了狠心,又把第一张信用卡刷爆了,额度不高,5000块。
美好的毕业生活从还债开始,每个月的状态就是:工资还没发,银行账单就到了。最穷时,他连2块钱公交车费都快拿不出来,晚上回来清水煮面条,没有油只有盐和生抽,最狠的时候,一瓶老干妈吃了半个月。毕业不到半年,他已经欠了5万块,还不算利息。我已经猜到,接下来的三年,他会越欠越多,开更多的卡,借更多的网贷、高利贷,拆东墙补西墙。
典型的贫民窟青年,表面上风光无限,背地里狂风呼啸。
一边消费着根本不符合身份的日用品,一边承受着这个收入根本承受不起的债务。一步步把自己的人生推向债务深渊,万劫不复。
你说他蠢吗?大学毕业,智商应该不低。
你说他不蠢吗?人生还没开始,就让自己背了一身的网贷,还自诩有为青年。
这样的财商,老实说,是真蠢。该骂吗?该!我觉得该狠狠地骂,不然永远不会清醒。
像这样的年轻人多吗?多。
“即时满足感”充斥了他们的大脑,手上一有点钱,先想到绝不是存起来,一定是散财 ——去 旅游 、买新车、新衣服,或者其他火爆的新品。
这样的人不可能过上高品质生活,哪天发大财也是把钱散掉,因为那样太爽了。他们陷入“生活方式奴役”的泥潭中,贪恋及时行乐,感官刺激,获取即时满足感。他们更不会有详细的理财计划,每个月的负担渐增。
中国年轻人大部分是被概念养大的,吹牛逼的多,肯踏实的少,爱空想的多,肯实干的少;会花钱的多,懂存钱的少;眼光短浅的多,见识长远的少。
承认自己目前没钱,不丢人。丢人的是,十年后,你还是没钱。
最近《奇葩说》有过这样一个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有错吗?
着眼点有三个“年轻、精致、穷”!
年轻时大前提!年轻时候精致没有错,年轻时候穷也没有错,可年轻时候精致穷就当真没有那么对。
同样是90后,我见过工作三年,攒钱自己付了房子首付的姑娘,也见过每个月还需要朋友接济还各种网贷的姑娘。
我不敢评说哪个人的生活过得更好,可那个攒钱买了房子的姑娘过得岁月静好,底气十足;
而那个满脸都是大牌化妆品、浑身都是但自己新款衣服的姑娘,总是匆匆忙忙、焦虑不堪。因为“手停口停”,如果工作上有任何变动,那她的生活就需要借钱维持。身边的朋友几乎是被她借了一个遍。甚至毕业1年多收入也不算低的她,万般无奈之下还要向父母张口。
人家都说,成年人的崩溃,是从借钱开始的。有很多人都标榜着“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而实际情况是“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而90后的父母在还债。”可我还想问问,你在做梦,为什么要让别人帮忙买单?!
《奇葩说》中傅首尔的一段话,我印象极其深刻,她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太多人愿意跟自己说我值得,太少人会跟自己说我不配。 我觉得精致穷最大的错,就是错在懦弱。我们总是有跟自己说我值得的决心,却没有跟自己说我不配的勇气。”
“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悦的,不是痛苦的。”
有些人不用花呗,是因为他们宁愿选择努力挣钱,也不愿染上对花呗的依赖。
这种懂得延迟满足的人,也许一时辛苦,一时看不到收益。但从长远的角度说,她们才是真正掌控生活的赢家。毕竟没有人能只活在当下,我们更需要兼顾未来。
只有真正规划好人生,才算真正地拥有了快乐。毕竟,在未来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你,不再需要为钱而焦头烂额。也许当下你收敛了自己的欲望,却换来了今后生活的游刃有余。
花呗是一种现代支储手段,使用不使用花呗并不能完全说明人怎么样,我们只在消费理念上谈论此事。
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种使用花呗的人,他们把余额存放在余额宝里面,有一定的理财收益,而平时用花呗代替支出。所以用花呗的不是都是消费理念不好的。
我们不讨伐花呗,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消费理念是正确的。
在本质上,花呗与信用卡都属于提前消费,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 花呗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人们的资金困难,但是它真实意图不是用来帮我们,是想掏空我们的钱包。
花呗除了属于一种信贷模式,它的产生也是由于 资本爸爸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快的卖掉,化库存为资本,完成剩余价值的转化。 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花呗,京东白条等产品最先出现在网购领域。
花呗能救急,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投资自己,提升自己。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资本家,都会用各种营销方式给消费者洗脑,强行灌输消费至上的理念。比如说:
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 没有大前提,这句话就这个伪命题!花钱需要看把钱花在哪方面,是投资自己,以增长实力,还是仅用来消费 娱乐 。如果一个人没有赚钱的能力,越会花钱,越是啃老本,终有一天会饿死。
消费需要理性,要量力而行。如果朋友过度沉湎超前消费,无力偿债,作为朋友,就该及时提醒,毕竟借钱伤感情,无力偿债更痛苦。
不是很赞同,用花呗的人分为几种:
1.透支消费,没钱花了,不管还不还的上,不顾虑,就用花呗来取代,消费的开心就好。
2.有规划消费,暂时没钱了,但是有需求,会用花呗周转一下,计划好时间按时还款。
3.手头有钱,不想现时消费,手头的钱放在其他消费投资上,用花呗只是周转下,同时想提升花呗额度,为日后的消费做铺垫。
综上所述,用花呗的人不一定是不守信用,乱花钱,消耗你的人,这个观点太片面了,不能以偏概全的。
每到月初,朋友圈里总会有许多人发各种“11月请对我好一点”。
要我说,省省吧。
日子能不能饶过你,看看你的花呗账单就知道了。
距离还花呗的日期越来越近了,这个月,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要为“拆东墙补西墙”而苦恼了。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半夜时,觉得淘宝上面的东西该死的迷人,买下就能马上提高生活质量,又看到了包邮、花呗免息分期,买。
下单的那一刻,好像已经拥有了一样,特别的满足,开始期待,甚至超过了拆快递的时候。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
但是买都买了,就不退货了吧!
钱要花在刀刃上。
贵且需要,可以买;便宜但无用,不必买。
当生活中有了开心和满足,对物质条件的欲望也就慢慢降了下来。
年轻,上网,乐意接受新鲜事物,是我们的共同特征,花呗的推出其实就是为了年轻人量身定做的产物。
年轻人喜欢买买买,似乎永远也买不够。
自己没有多少收入,怎么办,那就用花呗先付吧。
所以买最新款的手机、买喜欢的口红、买心心念念的包包的时候出手非常阔绰。
有了花呗,年轻人买买买的能力更上一层楼了,特别是一些收入较低,消费能力弱的年轻人和学生党!
当整个 社会 都在释放“消费主义”的讯号时,你的人生真的会因为买买买而更快乐吗?
你真的会因为买买买而登上人生巅峰,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吗?
别天真了。
生活并不会因为少了那些虚荣的买买买而失去原有的精彩,但却会因为膨胀的消费欲望将你的人生拖入绝境。
要想不被“贷款消费”拉下水,就一定要克制自己心里蓬勃生长的消费欲望,远离网络贷款,拒绝负债消费。
可是,这些进坑的年轻人们,真的有那么缺钱吗?
在一份大学生消费信贷调查报告中,有数据显示——
将近64%使用花呗的大学生,都是用花呗来购买电子产品、奢侈品和化妆品。
在他们长长的账单里,最常见的是手机、球鞋、口红、面膜、包包,还有 旅游 经费。
而生活必需品之类,几乎看不到。
由此可见,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是真的那么缺钱。
只不过是他们想要的比较多,才选择了分期和借贷。
如今的借贷,未免也太过“方便”了——打开安卓或苹果手机的“应用商店”,输入“消费贷”,就能轻松找到五六百个app。
如此井喷的消费贷现状,生生把很多年轻人都拉下水,说到底,都是欲望在作祟。
而这些“吃人”的欲望,一开始可能只是一支口红、一部新手机。
虽说道理都懂,可就是想买怎么办?
在“奇葩说”上,姜思达就提到过一个克制欲望的小建议——
有钱买的时候,喜欢喜欢真喜欢。
没钱买的时候,真丑!
过了三十岁再节俭也不迟,到时候肯定会有钱买车买房,即使不能大富大贵,过上小康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节俭,过了三十岁,还是会一无所有,买不起房的还是买不起房,也没有人和你结婚,年轻时一起疯狂的哥们儿都在卖力工作,诗和远方渐渐远去......
90后已经成为“超前消费”的主体,超过4成的人会选择用花呗付款。
扫码的时候一时爽,还钱的时候火葬场。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搜:“工资到手直接还钱”。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现状,住在月租1500块的房子里,拿着月薪5000的工资,过着月入过万的日子。
欠的钱比卡里的余额都要多。
很多自媒体都鼓吹人们去花钱,让你看见喜欢的东西就买,说什么一旦错过就没有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限量版的口红,想要最新款的苹果手机,想要背LV的包包。
他们开始网贷,用花呗,透支信用卡,让自己成为“负债”一代,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心酸不已。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挺穷的。
挣得少,没存款,还特敢花。
一个真正能活得消费自由的人,都会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体系,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他不以消费取得认同感,不会荒谬的以为有了怎样的消费水准就真的是进入了某个阶层。
我希望,在能力范围内我们能给自己最好的,但难以负担时,也能大方承认:“老子就是买不起,呸,就是不买!”
好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超前消费只会拖垮你,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只局限在今天和明天。
赚3000也能找到自己的小确幸,赚10万也有自己的烦心事,懂得知足常乐,切忌攀比虚荣。
亦舒说过一段话:“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我买不起”这句话,真的不难说出口。
希望你知道,不需要名牌的点缀,你也可以很美。
学会克制,懂得自律,足够优秀,再去大方拥有。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不要和使用信用卡的人做朋友。因为花呗其实和信用卡类似,都是一种提前消费的方式,只不过花呗是支付宝中的一种消费方式;信用卡是线下消费使用,范围更广一些而已。
为什么要使用花呗呢?我们知道使用花呗的原因,有多种:
现在有了花呗,我们即使没有带现金,就没有这方面的困扰,还是会义无反顾的购买。
说不能够和使用花呗的人交朋友,是因为这部分人没有自律性,这些方面可能让一些朋友觉得使用花呗的人,不可交;如果没有花呗,以后也可能找你借钱。
但是,这种说法我觉得不可靠,且不说花呗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真的因为花呗,或者害怕对方找你借钱就拒绝和使用花呗的人成为朋友,反而是丢弃了朋友最主要的信任。
不认同,当然,当今 社会 对信用卡和花呗的人还是很多的,因为现在 社会 生活节奏,工作压力大,所以用信用卡和花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人们总喜欢提前透支消费,有的人是用花呗做生意,也有的人是为了家庭小孩老人看病啊,生活费,也有的人,是为了帮朋友还花呗,还信用卡而给去朋友借钱。最后还有一种人,就是纯粹为了提前消费乱花钱看见什么就买什么,反正自己没有钱还想装大款,装富婆,比如他刚买了iPhone9,可是现在又出了iPhone X。他立刻就要花呗买iPhone X,我觉得这个人是最可恨的,可以选择不跟他做朋友,但是其他的都还好啦,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除了最后一种以上几种,我觉得还可以接受。
如何撰写信贷风险管理评估报告
从目前新增不良贷款持续增长的形式来看,既然客观因素不可规避,那么从主观下手做好信贷业务全流程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把住源头做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工作,于细微处见真章,把好放款关口尤为重要。一是抓好信贷业务条线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构建“业务部室学管理、审查人员学流程、客户经理学手续”贯穿整个业务条线的“三位一体”学习机制,在确保整个条线人员能够做到廉洁自律的同时,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的掌控能力。二是提高客户经理的风险识别能力,特别是要求对借款人是否诚实守信及所从事的行业前景风险状况如何、能否使其在生产周期过后具有还本付息的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三是贷前调查工作要做实、做细,对申请授信超过一定额度但不了解其情况的新客户一定要进行细致、深入的贷前调查,做到多走、多问、多看。四是调查报告要真实反映风险状况,对为什么贷款、贷款做什么、是否还具有还款能力或稳定的还款来源进行详细的描述,且不要参杂任何主观臆断的成分。五是贷款手续要完善、合规,签合同过程要留有证据,切实做好面谈面签工作,有条件的每笔贷款都要留有影像资料。六是要确保借款人、担保人充分了解合同约定的所有条款,避免出现纠纷。
掌握过程借款人所经营项目的生产经营状况受社会、经济、政治甚至自然灾害等因素限制较大,因此是否能够时刻掌握贷款发放后至收回的整个过程就显得十分关键。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四点工作。
一是确保贷后调查合规并能够落到实处,特别要重视首次贷后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多和贷户,特别是新建立业务关系的贷户进行交流沟通,时刻掌握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思想动态,以便于对风险状况做出及时的判断。三是加强贷款收息管理,为加强收息力度、强化贷款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贷款结息多采取按月结息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对贷款管理的密度和频度,注意提醒客户按时结息。四是贷款管理以避免损失为准则,一旦出现风险,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保全,克服观望心理,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采取司法诉讼的方式进行强制清收。
控制结果贷款发放后是否能够善始善终、切实起到增效益的目的,加强对贷款管理结果的控制至关紧要。一是加强对对贷款到期后处理方式的预判,对是否能够还款,采取结清还是收回再贷亦或是借新还旧的方式避免形成非应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判断,提前加强对贷款的控制力。二是无论是否归还都要坚持到期前催收,将催收期限由当前要求最低的十天提前至一个月或更早,力争将风险降到最低,更好的掌握对贷款的控制能力。三是根据贷款期限内借款人在贷款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背合同约定的情形,对授信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控,对出现明显违背合同约定使用贷款的,停止授信或根据实际情况对授信额度进行重新评估,坚决杜绝出现松懈情绪,导致在以后的信贷业务中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企业信用报告常见问题有哪些
关注企业基本信息
不少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往往更多地关注企业信贷信息,而忽略企业基本信息的解读。一方面
应关注关联企业信息。部分企业会通过注册关联企业的方式转移、隐匿资产,或者通过关联企业
高额负债而本企业低负债的方式美化自身财务报表;二是要关注企业出资人、高管、法定代表人
变更情况,高管人员的变动往往隐含了企业内部不稳定因素。如众所周知的山水水泥问题,最初
就源于内部的股权之争。
关注企业整体负债情况
面对企业征信报告中诸多的信贷记录,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往往首先关注的是贷款明细记录,
特别是每笔贷款的当前状态、到期日及担保措施,但更大的风险往往隐藏在贷款整体情况中。一
是需要关注报告中的贷款合计数与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相符。如果征信报告中贷款合计数明
显高于客户提供财务报表数值,则说明企业存在隐藏负债、粉饰报表等问题,甚至存在企业有大
量民间融资的可能。如果征信报告中贷款合计数明显低于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数值,则有企业征
信报告迟滞或者企业存有关联企业贷款或民间借款的可能,需要客户经理进一步调查核实。二是
需要关注企业负债变化历史。负债变化历史显示客户近三年每季末的银行负债总额情况,商业银
行客户经理应结合客户自身的经营情况,判断客户在银行是否存在负债大幅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如果大幅增加说明存在盲目扩张的可能;或逐年下降,存在他行退出客户的可能。
关注企业未结清正常类信贷记录明细
一是要关注贷款到期日在查询日期之前的贷款以及贷款余额有“零头”的情况,核实客户的
该笔贷款是否存在未按原定期限还款的问题。对于余额有“零头”的,除了客户提前部分还款外,
还存在该笔贷款已经被他行重组过的可能,应予以高度关注;二是应关注明细中的“贷款形式”,
如果存在“收回再贷”的情况,则需关注是否存在客户因经营困难,而办理过“借新还旧”贷款
的可能;三是应关注是否存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目前除个别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外,
商业银行普遍发放的是一年及一年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如果贷款明细中存在期限超过一年
的流动资金贷款,应重点调查是否存在贷款重组情况;四是应关注“未结清正常类信贷记录明细”
中的到期日期,合理安排拟发放贷款的到期日,尽量不要与他行贷款集中到期。同时应关注即将
到期的大额贷款,落实是否具备可靠的还款资金来源以及贷款行的续贷意愿,对于还款资金来源
可靠性较差或贷款行不再续贷的客户需谨慎介入。
关注已结清业务等其他信息
一笔贷款结清了,并不代表该笔业务发生期间未发生过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对已结清的贷款等信息也应高度重视,通过分析已结清贷款及未结清贷款,综合判断企业运营趋势。一是查看“已结清业务”中是否存在垫款、已结清贷款的五级分类状态是否存在“关注”记录,若
存在说明客户可能在其他银行贷款发生过逾期,或发生过借新还旧、重组等情况;二是关注“对外担保主业务信息”,查看对外担保业务五级分类是否为正常类、贷款到期日是否在查询日期之
前,对外担保余额是否有“零头”,核实客户对外担保客户是否存在非正常类贷款。另外,还应
通过对外担保主业务信息进行汇总,与客户提供的数据进行比对,验证客户提供的对外担保数据是否真实;三是关注企业公共信息明细,查看客户是否存在法院强制执行记录、外部监管部门等
处罚信息。
借新还旧贷款调查报告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新贷款还旧贷款、借新还旧贷款调查报告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