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如何响应碳中和?向新能源行业提供大力支持
绿色金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我国 2030 碳达峰及 2060 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军,已经加入低碳转型的进程当中。
2月2日,平安银行发布《202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绿色发展的身体力行。2020年,平安银行将“绿色金融”这一议题置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并以此作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
“绿色金融”议题被置于重要地位
平安银行已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层面。在平安银行制定的新《三年发展战略规划(2020-2022)》中,指出全行应贯彻落实“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绿色金融,逐步提升绿色信贷组织管理和能力建设,打造绿色银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平安银行绿色信贷授信总额为702.32亿元,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22.78%,绿色信贷余额227亿元。
绿色银行需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在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绿色产业的同时,平安银行也主动压缩“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
截至2020年末,“两高一剩”贷款余额483.02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1.82%,这一占比较去年下降 0.29 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得到压降。
2020年平安银行还两次参与国开行的绿色债券柜台发行,总承销规模达7000万元,通过柜台市场将气候变化、长江保护这些主题和理念传导至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客户。
在对公做精做强的要求下,平安银行对战略客户进行深度经营。2020 年,平安银行针对 60 个子行业或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出台独立风险政策,覆盖医疗 健康 、新能源 汽车 、清洁能源、绿色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钢铁、煤炭、造纸等行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时针对清洁能源、绿色环保、 钢铁、煤炭、造纸、供热、供气等领域的研究和政策制订,深入考虑了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
转变能源结构将是实现中国 2060 碳中和的重要途经,平安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经济脱碳的战略转型,向清洁能源行业提供大力的授信支持。
通过强化事业部专业优势,平安银行将能源金融事业部战略定位为聚焦经营清洁能源、绿色环保业务,加大对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服务和产品推广,促进绿色信贷投放的有序提升。
在光伏行业,通过“银企直联+票据池”和新型供应链,创新供应链合作模式,向全球领先的太阳能企业提供 100 亿元票据池额度支持,年累计业务结算量 160 亿元。
在风电行业,通过专项信贷支持,向某电力公司在山东菏泽的风力发电项目提供 9.9 亿元长期项目贷款用于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企业新能源业务发展。
在 汽车 行业,平安银行以低于市场同期的贴现利率助力龙头企业完成 15 亿元银承极速贴现贷款的投放,并协助客户向海外实体投放1500 万英镑贷款。目前已与各大新能源品牌建立总对总合作,围绕获客模式、合作模式、客户服务三大方向加快新能源领域 汽车 金融布局。同时将绿色发展理念传导至消费者,2020 年个人新能源 汽车 贷款新发放 65 亿元,服务客户 2.7 万户。
正如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所说:“平安银行的业务结构要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打造一张新的资产负债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转变也将朝向打造绿色银行迈进。
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地位 平安银行针对子行业出台独立风险政策
2020年,中央提出了“30·60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央行工作会议也提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积极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政策,提供多样化绿色金融服务,同时在服务绿色金融的工具上不断创新,为实现碳中和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平安银行(000001)为例,近日在其发布的《202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已将绿色金融提升至战略层面。
在平安银行制定的新《三年发展战略规划(2020-2022)》中指出,全行应贯彻落实“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绿色金融,逐步提升绿色信贷组织管理和能力建设,打造绿色银行。
平安银行表示,“我行坚持低碳环保从我做起,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企业文化建设,将绿色运营贯穿于全行各业务条线,通过‘ 科技 +金融’,构建低碳环保的绿色职场,减少资源浪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绿色信贷授信总额同比增长22.78%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影响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开始提出净零碳排放的目标时间表,
业内专家表示,要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发挥其支持绿色复苏的重要作用。同时,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保证绿色项目、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目录中的项目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可以预见的是,对金融机构而言,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信贷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而商业银行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军,在低碳转型的进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平安银行绿色信贷授信总额为702.32亿元,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22.78%,绿色信贷余额227亿元。
“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贷款项目)贷款余额占比同比下降0.29个百分点,绿色信贷授信总额同比增长22.78%。
此外,2020年平安银行还两次参与国开行的绿色债券柜台发行,总承销规模达7000万元,通过柜台市场将气候变化、长江保护这些主题和理念传导至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客户。
平安银行表示,坚持以绿色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导向,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等绿色产业发展,提升绿色信贷管理,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向新能源行业倾斜
近年来,国家对碳减排和碳中和工作极为重视,走绿色低碳之路逐渐成为发展共识。
所谓碳中和,即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零排放”。
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据研究机构测算,在碳中和愿景下,我国所需要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预计在100万亿元以上。而根据绿色金融发展的经验,要满足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需求,九成左右的资金必须依靠金融体系来动员和组织。
因此,以碳中和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势在必行,而这也将是央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大重点工作。
2020年,平安银行针对60个子行业或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出台 独立风险政策,将新能源 汽车 、风电、光伏发电、水电、核电、垃圾发电、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行业纳入鼓励类行业,实施相对宽松的授信准入标准,加大对相关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将钢铁、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两高一剩或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纳入审慎类行业,设定较高标准的规模、技术、能耗和排放等准入条件,并采用名单制管理和行业限额控制方式,引导信贷资源支持相关行业的优质客户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生产能效和排放标准,推动相关行业的整体升级,积极响应国家经济低碳战略转型,向清洁能源行业提供大力的授信支持。
具体来看,在核电行业,向具备核电开发资质的大型清洁能源央企集团提供综合授信敞口额度100亿元;在水电行业,向负责“西电东送” 的白鹤滩水电站建设项目提供3年期贷款10亿元,并联席主承销40亿超短期融资券;在光伏行业,通过“银企直联+票据池”和新型供应链,向全球领先的太阳能企业提供100亿元票据池额度支持,年累计业务结算量160亿元。
在风电行业,通过专项信贷支持,向某电力公司在山东菏泽的风力发电项目提供9.9亿元长期项目贷款用于项目建设。
在 汽车 行业,平安银行以低于市场同期的贴现利率向龙头企业完成15亿元银承极速贴现贷款的投放,并协助客户向海外实体投放1500万英镑贷款。
在消费端,2020年平安银行向个人新能源 汽车 贷款新发放65亿元,服务客户2.7万户。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也将进一步深化,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需要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在强化的减排目标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汽车 、碳捕获与封存(CCS/BECCS)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也将为银行带来可持续发展机遇。
据平安银行年报数据显示, 2020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35.42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1073.27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净利润289.28亿元,同比增长2.6%;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盈利能力逐步改善。
重磅信号!央行定调2021年十大工作任务 信息量很大
导读:1月6日央行官网消息,2021年央行工作会议于1月4日召开,总结2020年主要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1年工作。
作为新一年央行工作的“风向标”,2021年央行工作会议近日召开。会议部署了2021年工作十大重点,向市场传递了多个重磅信号。
此次会议定调了2021年的十项工作任务。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二是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三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四是加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主要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五是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风险排查,做好风险应对。
六是深度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
七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八是深化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改革。
九是持续改进外汇管理和服务。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十是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
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继2020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首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央行工作会议再次指出,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在深入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基础上,会议要求,2021年人民银行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字当头,抓住重点,守住底线,敢于担当,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为此,会议提出了2021年十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回顾2020年,央行坚持总量政策适度、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三大政策取向,搞好跨周期设计。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供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累计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前瞻性引导利率下降,推动实现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目标。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我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从央行工作会议来看,支持实体经济仍将是2021年的重点工作方向。会议的第二项要求提出,“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如,延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下称“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牵头发挥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合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效衔接。
前不久,央行联合银保监会等五部委下发的《关于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均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且相关资金总额控制在国务院批准的额度内。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2021年还是强调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一方面,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是从总量上为经济平稳增长创造合理的信贷环境。另一方面,在总量的目标下更加强调灵活精准,聚焦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缓解,如科技创新、绿色金融、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等。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
相比于2020年,央行2021年工作会议将“绿色金融”相关内容专门单拎出来做了部署,并且在十大工作任务中排在第三位。会议要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具体来看,要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逐步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随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四季度例会上,曾首次提及“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在此情况下,监管是否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金融的监管指标,引发业内关注。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预计2021年将在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体系中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金融的考核力度。今年是以结构性货币政策作为主要发力点。推测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将继续纳入MPA考核,对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不减,同时提升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
据央行数据,2020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1.5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其中单位绿色贷款余额11.51万亿元,占同期企事业单位贷款的10.5%。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56和3.08万亿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7.1%和9.3%。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3.5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9.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3.3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0.3%。
央行行长易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的视频演讲表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逾11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部分绿色金融试验区已经对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场景融合进行了探索。在湖州,当地政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减少环境气候相关信息不对称,帮助绿色企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快速对接。人民银行还可通过该平台监测银行绿色贷款等数据。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曾撰文指出,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也将进一步深化,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需要进一步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在强化的减排目标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碳捕获与封存(CCS/BECCS)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也将为银行带来可持续发展机遇。
碳中和贷款结构转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碳中和金融政策、碳中和贷款结构转型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