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连江上线
28日,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福州(连江)碳汇交易服务平台上线。我省首笔以海洋渔业碳汇收益权为质押的贷款落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
在福州(连江)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撮合下,福建恒捷实业有限公司以数字人民币支付2万元的方式,向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购买1000吨海洋渔业碳汇,随后以所购的海洋渔业碳汇收益权作为质押,在兴业银行福州连江支行获得“海洋碳汇贷”。这是我省金融系统发放的首笔与海洋碳汇相关的贷款,也是全国首笔用数字人民币采购海洋渔业碳汇。
“真没想到,二氧化碳也能贷款!”恒捷实业副总经理吴传龙感叹道,“这对企业来说,也算是一笔资产,在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用来融资,增加流动资金。”
“这是我们进账的第七笔海洋碳汇收入,今天也是首次使用数字人民币完成碳汇交易,绿色发展带来的滋味,真甜!”昨日,在全省首笔海洋碳汇融资项目签约仪式上,亿达食品总经理邱碧香笑意止不住,“耕海30年,今年是十足的丰收年。过去我们只知道卖海带,现在开发了渔业碳汇,我们在卖海带的同时还可以卖空气,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大做强海带产业的信心、继续保护好海洋资源的决心。”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每年能够吸收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约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渔业碳汇,即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捕捞和收获将这些碳移出水体,不仅可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缓解水体酸化、减缓气候变暖,还能带来海洋生态改善、渔业经济转型和渔区民生改善等综合效益。
连江是海洋经济大县,水产品总量连续40多年居全国县级第二,海洋渔业碳汇开发潜力巨大。连江县副县长张记欢介绍,福州(连江)碳汇交易服务平台依托连江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探索设立集海洋渔业碳汇和林业碳汇开发、测算、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渔业生产转化为碳交易产品,为渔民增加“碳汇”致富的新途径。
国开行设立5000亿元专项贷款服务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日前国开行制定《支持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含外汇)的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其中2021年安排发放1000亿元,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中证网)
国家开发银行今年发放能源领域贷款超4000亿元,对该市场有哪些改善?
国家开发银行今年发放能源领域贷款超4000亿元,这个新闻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因为这几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比较辛苦。而且很多企业出现了破产倒闭的情况,生存下来的企业也举步维艰。国家在这个艰难的时候,能够发放这么多的贷款,能够促进市场的正向流动。同时也能够解决能源领域行业的经济困难和资金流紧张问题。对于推动能源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同时对于缓解市场就业压力也起到了改善的作用。
其实大家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非常开心的,因为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它能够盘活的资金让企业进行正常运转起来,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的员工留在公司继续工作,避免了他们事业的风险。可以看出国家这项政策的推动,对于一些企业能够维持正常运转,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很多企业都抓住了这个利好的消息,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让自己的企业在比较艰难的时候挺过去。
但是有一些企业由于自身资质的问题没有办法申请到相应的贷款,也不要气馁,我相信通过自己的稳扎稳打,只要合法经营;不偷不懒肯定能够让企业生存下去的,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好,一定会越来越好。当然我希望大家在看到这项利好政策的同时,也不要盲目的进行贷款,毕竟贷款是我们借来的,款项肯定要归还的,如果因为自己对于资金的利用不当导致后期出现还不上贷款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后期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所以大家一定要综合评估之后再做考量,是否要进行贷款。这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企业经营者所做的决定直接影响到公司是否能够长远发展下去。
实现碳中和,绿色金融如何助力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获悉,银保监会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加强环境和 社会 风险管理,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和金融服务质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去年9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需要实现的量化目标。
绿色金融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1万亿元,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的贷款余额及增幅规模位居前列。
绿色信贷环境效益也在逐步显现,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6亿吨。
得益于绿色金融政策的加码,以绿色债券为主的ESG主题债券也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2月底,符合境内绿色认证标准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累计超1.2万亿元,2016年以来连续5年发行规模超2000亿元,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确立,绿色金融需要发挥更大作用。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提到,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信托。央行行长易纲日前也明确表示,央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推进。
据行业估算,为了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就需要约22万亿元的投资。如何满足这么庞大的绿色投融资需求,需要包括金融体系在内的市场资金充分参与,对于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而言,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不小的挑战。
创新绿色投融资模式
2012年起,原银监会制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引导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注重防范环境和 社会 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 社会 表现。目前,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一套绿色信贷政策体系。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银保监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 探索 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今年2月9日,全国首批6笔碳中和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合计发行规模共计64亿元。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绿色债券产品。3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约200亿元,是目前全市场发行金额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债券。此外,市场上还先后落地了市场首单碳中和证券化产品、首单碳中和并购债权融资计划、首单绿色权益出资型票据等碳金融产品。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冯琳指出,碳中和债券是聚焦碳减排目标的绿色债券,属于绿色债券的一种。银行机构创新推出聚焦碳减排的碳中和债,有利于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更好发挥绿色债券这一重要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绿色发展的功能。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和创新力度也在加大。不久前,兴业银行制定了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全行绿色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近日,该行还落地了首例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约定回购融资项目,通过“碳汇贷”综合融资项目为福建一家林场发放2000万元贷款。
也有银行结合所在地发展特色和产业支持政策,不断创新推出绿色信贷产品。如邮储银行的光伏贷、建设银行的绿色智造贷、农业银行的油茶贷、湖州银行的绿色园区贷等。部分绿色金融业务领先的机构,也在绿色供应链金融上不断创新,绿色设备与绿色产品买方信贷、保理等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表示,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碳中和债等创新产品的出现,显示出金融机构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创新活力。未来,创新应当成为发展绿色的重要抓手,持续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立足强化减排的目标,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汽车 、碳捕获与封存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也将为银行带来可持续发展机遇。
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结合2020年的货币政策,预计2021年有关部门将在MPA(宏观审慎评估)考核体系中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的考核,促使银行加大对绿色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气候投融资将日益成为银行绿色金融重要领域,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力度也将同步加大。
健全绿色标准,防范绿色风险
据悉,当前商业银行拓展绿色金融业务仍存在一些困难,例如目前各个行业和国内外绿色标准不完全统一、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同时,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尚未纳入绿色金融风险的系统考量之中,这些制度建设的短板无形中使得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项目的难度和风险加大。
中金研究院副总经理周子彭认为,为了更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国家应统一绿色金融的标准制定,健全绿色信息的披露机制,完善“外部性内生化”的政策激励,全面发展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加强培育绿色投资理念,将环境风险纳入监管政策考量。
《中国银行保险报》了解到,目前银保监会正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去年,银保监会已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开发气候友好型的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银保监会还鼓励金融机构借鉴国际良好实践经验,加强融资项目的环境与 社会 风险管理,完善信息披露,积极参与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下一步,银保监会还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加强环境和 社会 风险管理,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和金融服务质效,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鲁政委表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未来一是要降低高碳资产配置,二是要逐渐建立全面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三是要加强气候相关信息披露。
浙江首笔碳中和贷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浙江 碳中和、浙江首笔碳中和贷款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