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2017年财报披露,信用卡新增发卡量增长80%
从今天开始,上市银行2017年年报进入披露阶段,其中平安银行成为第一个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根据平安银行年报披露的数据,从营收来看,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与去年相比下降了1.79 %,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则同比增长41.72%;从净利润来看,平安银行2017年净利润231.89亿元,其中,零售业务净利润156.79亿元,贡献了全部净利润的近7成。可见2017年平安银行推进零售银行转型卓有成效。
一、 信用卡 发卡量猛增,不良率平稳下降
平安银行在2017年全渠道发力信用卡,2017年新增发卡1,509万张,同比增长80.0%;信用卡流通卡量3,834万张,较上年末增长49.73%,近三年流通卡量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信用卡总交易金额15,472.02亿元,同比增长38.01%,近三年总交易额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在30%以上;年末 贷款 余额3,03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67%。
信用卡业务的迅猛增长,拉动了零售业务乃至整个银行业务的增长。2017年平安银行 手续费 及佣金净收入306.74亿元,同比增长10.10%,主要来自信用卡业务手续费收入的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近三年信用不良率持续下降,2017年信用卡不良率为1.18%,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7%,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向好,信贷风险管控加强。
二、零售转型效果显著,三大产品线并驾齐驱
平安银行在2017年不断发力零售业务,通过信用卡、消费金融、汽车金融业务带动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
信用卡方面,平安银行利用集团的综合金融和优质客户资源,实现信用卡客户的迁徙和转化,2017年度信用卡通过交叉销售渠道在新增发卡量中占比达45.99%。
消费金融方面,2017年全年累计发放消费金融贷款2,712.3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3,563.53亿元,较上年末增幅86.35%,尤其是“新一贷”产品贡献较大,占消费金融贷款余额的36.43%。
汽车金融方面,2017年平安银行累计新发放汽车金融贷款1,183.84亿元,同比增长44.20%。2017年末,平安银行汽 车贷 款余额1,305.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01%,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三、信用卡仍是2018年发力点
根据年报披露,平安银行在2018年经营战略将以“零售战略转型”为核心,仍然全渠道发力信用卡,通过信用卡带动借记卡的开卡和活跃度。可见,2018年平安银行有望与 招商银行 、浦发银行等零售为主的银行展开一番激烈的竞争。
广发银行已发行130亿ABS 信用卡贷款余额5千亿
过去几年,个人消费信贷ABS发行规模增长20倍以上,从年均几十亿规模增至千亿以上,成为仅次于住房信贷和汽车消费 贷款 的第三力量。消费信贷ABS的玩家主要是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今年上半年,广发银行发行了“臻鑫2019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总额55.88亿元,底层资产为广发银行 信用卡 消费分期。
自2015年以来,广发银行累计发行了四期个人消费分期ABS,累计金额127.9亿元,其中三单底层资产为信用卡现金分期,一单底层资产为信用卡消费分期。
2015年央行发布”7号文”后,以汽车抵押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及信用卡等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速最快。
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统计,2015年,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金额仅113亿元;2017年飙升至1489亿元,2018年,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金额依然高达1101亿元。
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统计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个人消费贷款ABS前十名发起机构中,除了捷信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外,其余均为银行机构。
广发银行个人消费贷款ABS发行规模排名第六,累计发行四单,金额127.9亿元。
广发银行最近一期个人消费贷款ABS是2019年上半年发行的“臻鑫2019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总额55.88亿元,底层资产为广发银行信用卡消费分期。
从披露信息看,本次发行ABS分为优先A档、优先B档和次级三档,其中优先A档发行金额46.74亿元,占比83.64%;优先B档发行金额2.98亿元,占比5.33%;次级档发行金额6.16亿元,占比11.03%。
本期证券入池贷款共计1223576笔,借款人户数68.9万笔,资产池合同金额91.26亿元,未尝本金余额55.88亿元,单笔贷款最大未尝还本金金额为8.25万元,单笔贷款平均本金余额仅0.46万元。可见,资产池分散度较高,集中风险较低。
此外,资产池贷款加权平均年化 手续费 率为6.99%,其中,7%-9%年化手续费的贷款余额占比46%。而本次证券优先A档发行 利率 仅3.2%,优先B档发行利率3.76%,利差空间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以往发行的四单ABS产品中,前三期底层资产均为信用卡现金分期,其发行利率优先级最低4.35%,最高4.98%,次级最低4.7%,最高5.29%。第四单底层资产为信用卡消费分期,优先级利率仅有3.2%,次级发行利率为3.76%。
在中债资信的评级报告中,以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为违约标准,统计了66个静态样本池的累计违约率。图表显示,大部分样本池的累计违约率在12期之后趋于平缓,整体违约率水平介于2%-2.5%。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一季度的样本池违约率曲线走势较为陡峭,风险水平似乎有所上升。
而根据评级报告估算,此次资产池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的回收率为16%。
公开信息显示,广发银行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大股东中国人寿(港股02628)持有广发银行43.69%股份。截至2018年末,广发银行资产总额2.36万亿元,负债总额2.20万亿元;存款总额1.3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28%;贷款总额1.3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51%。2018年,广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93.20亿元,净利润107亿元。
截至2018年末,广发银行个人贷款余额7409.44亿元,较年初增长29.08%,主要是信用卡业务、个人住房 按揭 贷款和消费信贷业务增长较快。个人贷款结构中,信用卡透支占比超过65%。截至2018年末,广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474.82亿元,占比19.90%;个人信用卡透支贷款余额4855.01亿元,占比65.52%。截止2017年末,广发信用卡透支余额为3787亿元。
截至2018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6994万张,较年初增长22.47%,不良贷款率为1.30%,较年初降低0.27个百分点。
信用卡(贷记卡)半年报:发卡量增势趋缓,不良率抬头
在经济下行压力、共债风险等多方面因素下,上半年信用卡(贷记卡)发卡数量增速放缓,资产质量压力持续加大,不良生成较快。
从行业来看,2019年上半年末信用卡(贷记卡)发卡量较年初增速仅为3.5%,而2017年、2018年同比增速分别为超26%、16.7%。其中,交通银行今年上半年末的信用卡(贷记卡)数量与年初相比,减少了8万张,这是历史首次。
同时,多家银行信用卡(贷记卡)不良率增加。例如,相较于年初,交通银行信用卡(贷记卡)不良率增加了0.97个百分点,浦发银行增加了0.57个百分点,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分别较年初上升0.19和0.05个百分点。
发卡量增速降至个位数。
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二季度末,信用卡(贷记卡)(包括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11亿张,较年初仅增长0.25亿张,增速仅为3.5%。
而2018年末,我国信用卡(贷记卡)(包括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数量达到6.86亿张,同比增速为16.7%;2017年末,信用卡(贷记卡)发卡量达到5.88亿张,同比增幅超26%。
这一趋势也反映在各家银行的半年报上。今年上半年末,在六大国有银行中,仅有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累积或新增信用卡(贷记卡)发卡量增速达到两位数。截至6月末,农行信用卡(贷记卡)累计发卡量1.14亿张,同比增长10.6%,上半年信用卡(贷记卡)消费额9599 亿元,增长13.96%;邮储银行新增发卡519.78万张,同比增长28.94%,信用卡(贷记卡)消费金额4448.17亿元,同比增长25.55%。
而建设银行上半年发卡量累计1.28亿张,较年初增长5.43%;工商银行信用卡(贷记卡)发卡总量15445万张,新增发卡量为345万张。中国银行6月末信用卡(贷记卡)累计发卡量11832.96万张,新增发卡量767万张。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国有大行交通银行上半年末累计发卡量为7147万张,较年初减少了8万张,这一现象是多年以来首次出现。“我行应对外部市场形势变化,贷前、贷中管控多管齐下,主动加强信用卡(贷记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平衡,提升催收效率和资产保全能力。”交行在年报中称。
此外,最近这两年发卡量比较多的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在今年上半年也变得“保守”起来,增速均为个位数。截至6月30日,招行信用卡(贷记卡)流通卡数9061.04万张,较上年末增长7.48%;平安银行信用卡(贷记卡)流通总量为5570.39万张,较2018年底增速为8%。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称,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和金融强监管政策下,银行主动调整策略,对于信用卡(贷记卡)的策略不再那么激进。另外,2018年p2p事件频发,增加了信用卡(贷记卡)的风险。在信用卡(贷记卡)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客群逐渐下沉,银行也正在警惕信用卡(贷记卡)的个人信用风险。
不过,国内信用卡(贷记卡)市场空间距离见顶尚远。我国目前人均持卡率仅为0.5张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持卡率3张左右,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不良率增加
半年报显示,在六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信用卡(贷记卡)的不良率上升明显:6月末交行信用卡(贷记卡)不良率为2.49%,较年初增加了0.97个百分点,浦发银行为2.38%、较今年年初增加0.57个百分点。
另外,招行、平安银行6月末信用卡(贷记卡)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3%、1.37%,分别较年初上升0.19和0.05个百分点,信用卡(贷记卡)不良贷款余额则分别较年初增长33%、12%。
“受到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共债风险上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消费金融全行业的风险都有所上升,但整体风险表现仍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平安银行称。
中信银行也在半年报中提到,2018年以来,现金贷、互联网消费贷、P2P等市场放贷主体日益增多,债务风险不断聚集,市场共债客群资产质量波动明显,此类风险有向信用卡(贷记卡)行业传导的趋势;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部分地区及行业从业者的就业及收入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导致部分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降低。两重因素叠加,致使信用卡(贷记卡)业务风险有所上升。
“就全行业而言,其实各行信用卡(贷记卡)领域的风险都在不同程度上升,这一方面与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持卡人收入下降有关,另一方面也受高杠杆下共债风险暴露影响。”浦发银行零售总监刘显峰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
黄大智表示,对于共债风险,银行首先应该对于共债客户的审核更加严格。另外,银行要广泛与各类互联网借贷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前发现共债客户。
此外,信用卡(贷记卡)不良率的高企还与P2P风险事件频发,以及信用卡(贷记卡)客户由最优质客户逐渐下沉有关。
“2018年监管推进,P2P等网贷平台集中发生风险事件,并通过共债风险影响到了信用卡(贷记卡)贷款质量。除了共债风险外,信用卡(贷记卡)不良抬头本质上与当前的整体宏观环境有关。2018年整体信用偏紧,社融存量增速新低,当融资增速无法保证存量债务的利息偿还,必然带来债务违约,信用卡(贷记卡)背后的主体中,资质较差、信贷资源获取能力较弱的那部分,受到影响兑付发生困难。特别是2017年我国信用卡(贷记卡)业务迅速扩张,发卡量攀升背后也伴随着一定的客户资质下沉,增加了这部分资质较差借贷主体的比例。”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称。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记卡)中心总经理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犯罪呈现产业化、金融欺诈涌现的问题非常严重。前两年行业内为了节省递推成本,大力发展线上发卡,这为金融犯罪供应了机会,给银行带来了不少损失。当下,不少银行不断强化新技术,对客户运行甄别,并研发欺诈评分等大数据模型,识别虚假申请等欺诈风险。另外,发卡的重心从线上重回线下。
受实体经济下行压力、金融强监管以及前期激进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信用卡(贷记卡)的资产质量还会下降。不过,也有另外一位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记卡)人士称,未来信用卡(贷记卡)的资产质量虽有压力,但已经得到控制,不会有大幅增长。
《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贷记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38.84亿元,占信用卡(贷记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7%,占比较上季度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当前,已有地方监管开始行动,防范信用卡(贷记卡)风险。例如,8月26日,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的监管意见》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引入个人征信、通信运营商、社保、公积金、纳税证明、交通运输部ETC数据等外部可信数据,不断优化风险评价模型和交易监控模型,利用“大数据+模型”技术手段不断完善银行卡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严禁银行卡及相关绑定业务通过攀比赠送、竞相折扣、加码优惠等促销手段开展恶性竞争。
信用卡业务遭遇“阵痛期”:不良率全线反弹,工行消费额大降近20%
信用卡业务仍在经历交易金额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阵痛期。
去年下半年,上市银行普遍加大了零售信贷投放力度,并且降低风险偏好,按揭贷款占比提升,信用卡贷款占比下降,股份行下降更为明显,而对于信用卡的发展策略,银行之间发生分化。
“去年一季度交易量断崖式下降,四月、五月后开始逐渐恢复交易量。”一位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人士坦言,全年境外刷卡消费交易基本没有了,境内只有用消费返现、优惠券等激励手段促进交易额回升。去年三季度开始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但全年交易额仍然很难反弹。
在此情况下,相较于发卡量,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更为看重的交易量在全年个位数增速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一些银行信用卡策略趋于保守。
根据央行数据,2020年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1.30万元,同比下降6.38%;银行卡笔均消费金额为656.85元,同比下降10.97%。“信用卡交易量比发卡量更为重要,是交易手续费、分期业务的基础。”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
工行对信用卡业务有所收缩调整。2020年该行未使用的信用卡信用额度1.02万亿元,较上年下降11.79%。信用卡发卡量1.6亿张,同比增加约100万张,较上年少增700万张;信用卡透支余额6816.10亿元,同比增长0.54%,增速较上年下降7.68个百分点。
经收缩调整后,工行成为信用卡资产质量唯一好转的上市银行。工行2020年信用卡透支不良贷款同比减少20.88亿元至129.06亿元;不良率下降0.32个百分点至1.89%。
其余银行中,建行去年新增发卡量1100万张,但消费交易额3.05万亿元,同比下降3.2%。
招行仍是信用卡交易量最大的上市银行。招行去年新增发卡423万张,信用卡交易额4.34万亿元,同比下降0.17%。招行财报称,在信用卡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背景下,主动持续调优客群结构,不断迭代升级团队业务能力,提升获客效率。
兴业银行是唯一实现信用卡交易量两位数增长的银行。兴业去年新增发卡469.54万张;累计实现交易金额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17%。
从整个银行业看,受疫情影响,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卡策略业务发展策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信用卡贷款(透支、分期)投放迥异。
国有大行中的建行、农行、邮储,股份制银行中的招行、兴业仍大力度加大信用卡贷款投放,信用卡透支规模两位数增长。但是,国有大行中的工行、交行,股份行中的浦发、中信、光大、平安等相继收紧信用卡贷款投放。
经过这一调整,招行信用卡透支规模超过工行,仅次于建行。截至2020年末,建行、招行信用卡贷款规模分别是8257.10亿元、7466.87亿元,分别增长11.40%、11.27%。工行信用卡贷款规模6816.10亿元,同比增长0.54%。建行财报称,深化场景生态建设,积极推进机场高铁、城市商业综合体、加油站三大特惠商圈建设,挖掘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消费场景,加大与支付宝、抖音、百度、京东、美团等头部企业开展联合促销、绑卡支付、积分兑换等业务合作,助力扩大内需消费升级。
信用卡透支增长最快的是邮储、兴业两家银行。截至2020年末,两家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分别为1446.41亿元、3721.17亿元,分别增长17.41%、17.32%。去年12月,邮储银行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信用卡中心专营机构。
平安、中信、交行、浦发信用卡透支收缩。截至2020年末,上述四家银行信用贷款规模分别是5292.51亿元、4852.32亿元、4641.10亿元、3721.17亿元,分别下降2.07%、4.38%、0.70%、11.72%。
对于信用卡贷款变化。平安银行财报称,去年初受疫情冲击,信用卡消费金额有所下滑,该行积极推进线上化场景布局,去年3月以来信用卡日消费金额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中信银行财报称,持续优化分期结构,加大分期交易和分期资产调整力度,提升账单、单笔分期在业务中的比重;大力拓展场景分期,以多元化场景驱动客户分期需求,挖掘业务新增长点。
8家披露信用卡资产质量数据的上市银行中,除工行业务收缩不良率下降外,其余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全线上升。
信用卡不良贷款率最高的为民生银行。截至2020年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3.28%,比上年末上升0.80个百分点。民生银行财报坦言,新冠疫情以来,经济环境受到较大冲击,部分行业人群还款能力出现下降,信用卡贷款风险加速暴露,银行业信用卡贷款整体呈现风险上升态势。2020年新户逾期率 0.5%,同比下降 0.38 个百分点。2020 年下半年新发不良比上半年下降 25.88 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称,从不良贷款率结果看,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在同业较高,主要原因之一是信用卡核销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力度有待加强。还原本年不良资产处置后,本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在同业处于中等水平,未来本行信用卡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截至2020年末,平安、中信、兴业、浦发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分别是2.16%、2.38%、2.16%、2.52%,分别较上年末增长0.5、0.64、0.69、0.22个百分点。
建行、招行信用卡不良率仍在2%以下,截至去年末分别是1.40%、1.66%,分别增加0.37、0.31个百分点。
银行业对2021年信用卡资产质量仍持不乐观预期。兴业银行财报称,2021年,信用卡业务仍处于风险释放期,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继续释放,资产质量仍将面临一定压力。招行财报称,展望2021年,鉴于疫情变化仍有不确定性,居民就业、收入和消费仍在恢复,叠加共债风险等因素,预计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控仍将持续面临压力。中信银行财报称,贷后坚持现金清收、常规核销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行的多样化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同时,积极主动 探索 信用卡批量转让业务,全力以赴压降不良。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对于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