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银行出了什么问题
在各种传闻持续发酵了几天后,9月4日,周末南京银行也不休息,赶紧发布了澄清公告。
上周,南京银行杭州分行辖内有网点门前出现了人员“短暂聚集”,可能不少读者朋友都看到过相关的图片。当时,看到图片的网友大多都很疑惑,这是什么情况?
有人在图片的配文中称,原因是有关村镇银行大额资金客户,上门来“讨说法”的,原因是南京银行代理了村镇疑惑资金清算业务。但此后越传越变形,最终甚至南京银行“爆雷”“取不了钱”等说法也流传起来,这才让南京银行坐不住了,毕竟银行做的可是事关信任的生意。
南京银行的澄清公告中,梳理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称该行前期就已代理村镇银行资金清算业务发布过说明,这次就有关事项进一步声明。
概括来看,主要就这样几点:
第一,的确代理了有关村镇银行的清算业务,;
第二,到底怎么付款,是“严格按照有关部门支付系统的相关规定办理”;
第三,南京银行只是作资金清算,不承担资金风险,重点来了:“与有关村镇银行案件没有任何关联”;
第四,南京银行及辖属各分行一切业务正常,经营管理稳健良好。
总结来看,就是南京银行按规定代理了有关村镇银行的清算业务,但仅仅是作为资金清算的通道,与有关村镇银行的“爆雷”等问题没有关系。
而对于网传的“兑付公告”“储户取款通知”“事项告知”等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消息,南京银行公告中称“均为虚假信息,我行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南京银行的经营状况如何,从今年的半年报中可以窥得一二。
今年8月中旬,南京银行是A股首家披露半年报的城商行,业绩总体表现不错。
财报披露,上半年,南京银行实现:
营收235.32亿元,同比增加32.95亿元,同比增长16.28%;
其中,非利息净收入99.92亿元,同比增加33.71亿元,同比上升50.91%,在营业收入中占比42.46%,同比上升9.74个百分点;
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51亿元,同比增加16.97亿元,同比上升20.07%。
资产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南京银行的资产总额19,123.67亿元,较年初增幅9.34%;
贷款总额9,036.17亿元,较年初增幅14.34%;
负债总额为17,819.61亿元,较年初增幅9.57%;
存款总额12,229.31亿元,较年初增幅14.11%。
今年8月底,42家A股上市银行的2022年半年度报告已经全部披露。
据Wind数据显示,有11家A股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超20%,其中就包括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的A股银行数量增至15家,南京银行也在其中,截至6月末,其不良贷款率为0.90%,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
从主要财务数据来看,南京银行说自己经营管理稳健良好是相符的,在A股上市银行中表现也属于较好的一类。
为何这样一家公司,会被传“爆雷”“取不了钱”,皆因与有关村镇银行扯上了关系,哪怕只是作为资金清算的通道。这与银行的本质有关,无论是古代的票号还是现代的银行,普通大众愿意把钱存进去,让票号或银行实现钱生钱,归根到底靠的是信任。
一旦信任出现问题,这个生意就难以循环下去,这也是为何有关村镇银行出现问题后,最终依然是会妥善解决,因为它们关系的不是一家或几家的问题,关系的是整个行业的信任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出现,尽管现在得到了妥善解决,但对于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信任依然造成了影响,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自动消除的。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此事之后肯定会更加严格;从普通投资者和储户的角度来看,则会更加谨慎,这也是为何有关银行的消息关注度比以往更高;从银行的来看,则是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需要及时关注市场消息,哪怕是传闻也需要及时澄清,不可忽视。
希望经过各方的努力,大家能够保持对银行的信任,而银行也应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上海南京银行倒闭了吗
近日,南京银行()又陷入了舆论漩涡中。在社交媒体上,有截图传言称,“南京银行浙江分行暴雷,银行已经关门,大量人员聚集在门外。”一时间,关于南京银行理财产品暴雷、储户无法取款的猜测不断。
随后,针对这一情况,南京银行发布澄清公告称,经了解,聚焦人员多为有关村镇银行大额资金客户。9月4日晚,公司再次发布澄清公告,称“上述猜测均为虚假信息,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钛媒体APP注意到,就在事件发酵的当晚,南京银行刚宣布大手笔增持消费金融业务。公告显示,南京银行及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拟对旗下南银法巴消金进行定向增资,合计增资金额达到了44亿元。
这似乎是在用行动向市场传递某种信号,尽管风波尚未平息,但银行的资金实力不容小觑。那么,在一番操作之后,市场对南京银行的疑虑能消除吗?
暴雷事件始末
事实上,市场和储户对南京银行的担忧主要源于4月河南和安徽村镇银行发生的“取款难”事件,而南京银行作为河南村镇银行的“结算行”,立即遭到了各种质疑。
虽然南京银行澄清道,“我行只作为代理清算行的商业银行,负责清算指令的接收和按指令收付资金工作,只与被代理行和人民银行发生清算关系。”但部分储户对此还是心有余悸。
取款事件还未平息,6月29日,南京银行原行长林静然突然宣布辞任,再次引发了群众猜疑。30日傍晚,西部证券某试用期员工在社区的团购群里解读称,“南京银行窟窿很大,或将破产”,这段聊天记录被转发到网络上又一次引爆了舆论。
之后,南京银行再次辟谣,西部证券也宣布解聘发帖员工。为了增强信任,南京银行还公布了三位大股东二季度增持2.9亿股的消息。据了解,三位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烟草公司将持有的转债全部转股,这也表明了大股东对该行未来发展的信心。
但事情过去了几个月,在有关“银行取不出款”、“暴雷”等词语组合传播时,群众还表现出了对此类信息的敏感。
据钛媒体APP了解,此次陷入舆论的是位于杭州地区的分行名称为南京银行杭州分行,而并不是“南京银行浙江分行”,另外,在澄清公告里,南京银行也再次强调,“我行代理村镇银行清算业务只作为资金清算通道,不承担资金风险,与有关村镇银行案件没有任何关联。”
另外,钛媒体APP注意到,有关河南城镇行取款难的事件其实早已有了后续。“7月17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公安机关已初步查明案件主要事实,河南新财富集团操纵河南、安徽5家村镇银行,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方式非法吸收并占有公众资金,篡改原始业务数据,掩盖非法行为。”
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30日上午9时起,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40万元至50万元(含)的开始垫付,40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50万元以上的按照50万元垫付,未垫付部分权益保留,根据涉案资产追偿情况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但因为部分储户对此存在异议,所以其在2日凌晨来到南京银行杭州分行下辖的滨江科技支行聚集,并有组织地进行拍照、上传社交媒体。
大手笔增资,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就在此次传闻发生的当天,南京银行立即发布公告称,该行及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拟对旗下南银法巴消金进行定向增资,合计增资金额达44亿元。增资后,南京银行出资比例将自56%提升至65%,法国巴黎银行出资比例将自3%提升至30.08%。
而根据南京银行8月30日公告,南京银行刚完成苏宁消金41%股权收购相关事宜,持有苏宁消金股权比例已增加至56%。同时,苏宁消金名称变更为“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苏宁消金成立于2014年,2015年开业运营,是江苏省首家专注于消费金融领域的金融机构。而苏宁消金诞生之初,便获南京银行加持。
企查查数据显示,苏宁消金注册资本3亿元,由苏宁云商(现更名“苏宁易购 ”)出资49%、南京银行出资20%、法国巴黎银行个人金融集团出资15%、洋河股份出资10%,先声再康出资6%。
但随后的几年里,南京银行并没有对苏宁消金表现出过度的热情。事实上,近年来,苏宁消金的业绩确实不够出色。2018年,南京银行甚至有意退出自行申请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而根据财报显示,2021年和今年上半年,南银法巴消金(苏宁消金)实现营收分别为1.21亿元和0.4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97亿元和-0.86亿元。可见,公司的业绩至今尚未改善。
但值得注意的是,南京银行如今对南银法巴消金的态度变得十分热情,公司不断加码增资,态度大转变的背后,除了应对监管要求,彰显实力之外,也是南京银行对消金牌照的渴望。在此之前,包括江苏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头部城商行已拿下消费金融牌照,且不断提高持股比例。
而作为城商行中的优等生,不可能不在此类业务上加码。
南京银行业绩如何
实际上,南京银行在城商行中业绩一直比较抢眼。根据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银行营业收入235.3亿元,同比上升16.28%,实现归母净利润超1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20.07%。
另外,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近1.92万亿元,较年初增幅近9.5%;存款和贷款总额分别超1.22万亿元和9030亿元,较年初增幅均超14%。
此外,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多年一直保持在1%以下。在过去的五年,南京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7%、0.88%、0.89%、0.90%和0.91%。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南京银行及旗下相关公司多次迎来法国巴黎银行、云杉资本为代表的资本力量增持,8月以来,江苏交控及云杉资本合计增持该行金额已达约25亿元。
但近两年来,南京银行也因高管被查、行长变更、定增曲折、监管约谈、评级下调、理财产品遭抨击等问题引发市场关注。可见,南京银行的合规和内部控制还需进一步强化提高。
而从此次暴雷事件,或许也可以折射出储户对城商行普遍存在担忧和焦虑。而如若想进一步消除这种信任危机,南京银行或许要对群众需求以及媒体舆情回应要更及时、更全面些。
行长突然离职引发连锁反应,漩涡中的南京银行,到底发生了什么?
撰文 / 周梦婷
编辑 / 孙月
从行长林静然突然离职,次日股价闪崩,到西部证券首席对其判断的发酵,南京银行陷入了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漩涡。在向媒体澄清了两次“公司经营管理一切正常”之后,7月1日晚间,南京银行再次发公告表示,“公司经营管理一切正常”,相关信息为恶意造谣,并表示,已经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将依法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然而,在这舆论漩涡背后,投资者也嗅到了某种意外或者反常的气息。首先林静然辞任南京银行行长后的就职走向,从一位万亿银行的正职行长职务,被安排至规模仅千亿的集团副职,这一人事调整,颇显意外。
紧随而来的还有南京银行突然更换公章,以及随后又删除的更换公章公告,再加上林静然辞职当天,出身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邓智毅被任命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同时协助负责处置金融风险以及分管南京银行,这一系列事件的相继发生,也让投资者产生了某种不安的情绪,并反映到了资本市场。6月30日,南京银行的股价盘中一度逼近跌停。
而西部证券首席在微信群发表的关于南京银行的一些判断与风险提示的观点,给风声鹤唳的投资者更增加了一些恐慌心理,以致南京银行报案,西部证券开除涉事人员。
但是,受传言困扰的南京银行,会安然走出旋涡吗?
蝴蝶抖动的翅膀,掀起了一场风暴。此次风暴的源头,正是南京银行行长的突然离职。
6月29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行长林静然因工作需要、另有任用,向该行董事会提交了辞职报告,辞去南京银行董事、行长、财务负责人等一系列职务,南京银行行长职责暂由董事长胡升荣代为履行。
然而,林静然辞职南京银行之后的职务走向,颇令人意外。7月1日,南京东南国资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南集团”)领导一栏,林静然赫然在列,显示他为东南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委员(保留市管企业正职待遇)。
(图源/东南集团官网)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南京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已达到1.88万亿元;东南集团官网显示,截至2021年末,其集团总资产仅为1896亿元,与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相差了近10倍。
从一位万亿银行行长的正职职务,再到规模仅千亿元的集团副董事长的职务,林静然的这一职务调整,着实让投资者感到疑惑不解。
东南集团官网显示,东南集团成立于2014年,是南京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河西新城、 南部新城、仙林大学城、麒麟科创园等江南功能区发展设立的市属国有独资公司。旗下业务板块包括公寓租赁、基金投资及工程建设。
公开资料显示,林静然出生于1974年,工商管理硕士,正高级经济师,曾在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担任过重要职务,拥有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
从南京银行辞职前,林静然在该行的职务包括党委副书记、行长、执行董事、财务负责人,同时还担任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银行业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多个职务。
林静然的“意外”离职,也引发了投资者对南京银行“用脚投票”。林静然公开离职次日,也就是6月30日,南京银行的股价在早盘一度逼近跌停,截至当日收盘,南京银行最终跌幅为6.46%,报价10.42元/股,74亿元市值灰飞烟灭。
然而,事情的走向却出乎南京银行的意料,行长的离职,仅仅是南京银行陷入舆论风波的起点,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再次将南京银行推向舆论的聚光灯下。
巧合的是,在南京银行行长林静然辞职当天,南京市突然任命了一位来自资产管理公司的副市长。
6月29日,“南京人大”微信公众号显示,邓智毅被任命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职),协助负责处置金融风险,同时还协助分管南京银行等,这也为南京银行陷入舆论漩涡再添了“一把火”。
邓智毅履历显示,他于1988年参加工作,曾在央行资金管理司、计划资金司、货币政策司等部门任职,后来又在原银监会银行监管部门担任过诸多重要职务。
2018年8月,邓智毅出任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资产”)执行董事、总裁,今年4月还代为履行东方资产董事长职责两月余。从其履历看,邓智毅是处理银行“坏账”的专家。
东方资产是财政部、社保基金理事会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央金融企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21年末,东方资产合并总资产达12057.93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574.49亿元。
而南京银行更换公章,以及离奇消失的更换公章公告,则将南京银行进一步推向了舆论旋涡的中心。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7月1日,南京银行官网发布关于启用“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公章的公告,据公告,因“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印章使用年限较长、磨损严重,为便于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决定更换印章。自2022年7月1日起,启用“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章,原印章于同日作废销毁。新印章名称不变,并已在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完成备案登记。
据银行业人士和律师说法,企业更换印章一般与旧章出现问题或内控管理有关,但并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企业现状的依据。
离奇的是,当前《 财经 天下》周刊在南京银行官网已无法找到这条公告,疑似被删除。
祸不单行,围绕着南京银行的离奇事件一件接着一件。7月1日,西部证券通信首席傅鸣非发表的关于南京银行的观点,彻底“激怒”了处在舆论旋涡中的南京银行。
7月1日,一则涉及南京银行的群聊记录在社交媒体快速发酵,交流内容为西部证券通信首席傅鸣非关于南京银行的一些判断与风险提示。
(图源/网络)
再加上近两日南京银行行长辞任、启用新章,以及邓智毅的走马上任等等事件结合在一起,也似乎为傅鸣非的上述言论提供了“佐证”。
一时间舆论哗然,又将南京银行推上了风口浪尖。7月1日,“南京银行行长林静然辞任”、“南京银行启用新章”、“南京银行”等词条纷纷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关于南京银行被引发了众多猜测和联想,傅明非本人也陷入舆论漩涡。
(图源/网络)
资料显示,傅明非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现为西部证券通信行业分析师。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曾任职于民生证券,于今年2月份才加入西部证券,此前也未专注于银行业研究。
据悉,傅鸣非系西部证券研发中心试用期员工,并非银行行业研究员,也未经授权对银行行业进行研究。
傅明非本人也为自己的言论付出了代价。针对通信首席傅鸣对南京银行的不当言论,西部证券已对傅明鸣非进行合规问责,并已解除公司与其在2022年2月18日签订的劳动合同。
公开资料显示,南京银行成立于1996年2月8日,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南京银行历经两次更名,先后于2001年、2005年引入国际金融公司和法国巴黎银行入股,于2007年成功上市,是首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城商行,同时也是A股六大万亿城商行之一。
南京银行作为城商行龙头,发展势头一直较猛,但伴随而至的还有资金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业绩方面,南京银行近年来业绩稳健增长。2019年至2021年,南京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4.42亿元、344.65亿元、409.2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4.53亿元、131.01亿元、158.57亿元。
最重要的是,作为衡量银行资产质量重要指标的不良贷款率,南京银行多年以来也一直保持在1%以下。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南京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9%、0.90%、0.91%。
在业绩亮丽的背后,南京银行因为贷款资金用途监管不严等原因,屡收罚单。
根据银保监官网信息,2017年至今,南京银行及分行共受到41次行政处罚,其中贷款及同业资金管控问题占五成,明确写明资金违规流向房产、地产、证券等限制性领域的处罚次数达12次。
而南京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占个贷的比例一直较高,2018年至2020年,皆在37%以上。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即使有所下滑,但依旧达到了35%以上。截至2021年末,南京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为835.40亿元,占个人贷款余额的35.8%。从对公贷款来看,南京银行2021年的对公贷款合计5439.43亿元,投向房地产的贷款占比达到了6.88%。
此次陷入舆论风波的南京银行,到底是银行经营出了问题,还是投资者虚惊一场,也许不久就会水落石出。
江苏靠的住的银行有哪些
江苏靠的住的银行有很多,比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等
对于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和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