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率的一般水平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警戒线是2%,也就是说等于或超过2%,就触及到了警戒线。
根据预计,2019年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在1.9%以内,在部分领域仍旧存在较大的风险。不良贷款率如果能够稳定或者下降,那么对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是非常有帮助的。
银行要降低不良贷款率,主要是要加强自身的风控能力、审核力度等。
定义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可能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不能收回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小。
不良贷款率计算公式如下: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
2021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
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0.0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1万亿元,同比增速24.9%。
网商银行公布2021年年报,营收同比增长 61.3%
网商银行公布2021年年报,营收同比增长 61.3%
网商银行公布2021年年报,营收同比增长 61.3%,作为普惠金融的有益补充者,网商银行的县域及西部地区业务增速显著高于城市和东部地区。网商银行公布2021年年报,营收同比增长 61.3%。
网商银行公布2021年年报,营收同比增长 61.3%1
蚂蚁集团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对外发布 2021 年年报。
2021 年,网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139.0 亿元,同比增长 61.3%;实现净利润 20.9 亿元,同比增长 62.7%。截至 2021 年 12 月末,网商银行资产总额 4258.3 亿元,负债总额 4078.9 亿元,所有者权益 179.4 亿元。
报告显示,网商银行数字信贷累计服务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超过 4500 万户,小微贷款不良率与去年基本持平,为 1.53%。
了解到,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 2015 年 6 月 25 日正式开业,是由蚂蚁集团发起,银监会批准成立的中国首批民营银行之一,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五家获准开业的民营银行。
据介绍,网商银行 2021 年在信息科技投入同比增长 59%,2021 年科技人员占比超 6 成。
年报显示,截至 2021 年末,网商银行累计为 4553 万小微经营者提供数字信贷服务,连续 2 年新用户净增长超 1000 万,但由于基数大,新用户增速较去年有所放缓。最近一年的新增客户中,经营性首贷户比例超过 80%。
网商银行公布2021年年报,营收同比增长 61.3%2
4月29日,蚂蚁集团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对外发布2021年年报。报告显示,网商银行数字信贷累计服务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超过4500万户,营业收入139亿元,净利润20.9亿元,小微贷款不良率与去年基本持平,为1.53%。
从年报各项数据可以看出,在2021年国内局部疫情时有发生、小微经济发展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网商银行全年经营稳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累计用户超4500万重点支持西部及县域地区
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网商银行累计为4553万小微经营者提供数字信贷服务,连续2年新用户净增长超1000万,但由于基数大,新用户增速较去年有所放缓。最近一年的新增客户中,经营性首贷户比例超过80%,大量此前从未获得过经营性贷款小微经营者开始享受到数字金融带来的便利。
借助数据技术优势和互联网运营手段,网商银行通过3分钟申请、1秒钟放款、全程0人工干预的无接触贷款“310”模式,有效满足了小微经营者贷款“短、小、频、急”的需求,2021年,约70%的小微用户平均贷款时长在三个月以内,超过70%的单笔贷款利息支出不高于100元,普惠小微贷款整体利率连续4年下降。
作为普惠金融的有益补充者,网商银行的县域及西部地区业务增速显著高于城市和东部地区。截至2021年末,网商银行累计服务超2000万县域小微经营者和农户,县域客户数增幅较城市客户增幅高出7.4%,当年贷款金额增幅高17.4%;西部客户增幅也比东部高14%,当年贷款金额增幅高出32%。
科技投入同比增长59%着力发展小微金融前沿技术
作为小微金融领域的科技探索者,2021年,网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同比增长59%。同时,持续增加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吸引,2021年科技人员占比超6成。
多项科技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景,2021年,网商银行在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在农村金融领域,进一步拓展卫星遥感风控系统“大山雀”的应用范围和深度,网商银行“大山雀”系统商用一年多,目前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深度学习和图神经网络,将识别范围扩大到20多种主粮,并攻克了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的识别难题,超60万种植大户因此得到了信贷资金。
在产业金融领域,网商银行推出数字供应链金融系统“大雁系统”,首次基于大规模图计算、多模态识别、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将传统供应链金融的“1+N”模式升级为“1+N2”模式,无需核心企业担保,将供应链上的每家小微企业视为一个新的中心,发掘并服务这些小微企业背后链接着的更多小微。
推行开放银行战略连续3年发起“助微计划”
社会各界中,有大量机构都将支持小微经济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2021年,网商银行基于自己的开放银行战略,开展了大量对外合作,成为许多机构支持小微的一名助手。
从年报披露的进展来看:
政银合作方面,网商银行自2020年起,连续2年成为全国工商联“助微计划”的联合发起银行,在2022年,全国工商联还与网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今年继续发起“助微计划”、“助农计划”,支持小微与三农的发展。同时,为提升县域及农村客户的贷款可得率,全国超过1000个涉农县区已与网商银行就数字普惠金融达成合作,占全国县域总数近一半。
银税互动方面,网商银行已与全国29个省级税务局签约,通过“银税互动”累计服务200万小微客户,其中超9成年销售额在500万以下,业务结构呈现出“小额度、广覆盖”的特征。
银担互动方面,为提升政策性担保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网商银行去年陆续与18个省市的融资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发放担保贷款近500亿,担保小微企业超50万户。
银企合作方面,包括海尔、蒙牛、立白等超500品牌接入网商银行“大雁系统”,共同将供应链上的小微经营者的经营性贷款可得率提至80%。
谈及未来,网商银行董事长金晓龙在年报致辞中表示,未来网商银行将强化ESG治理引领,沿着普惠银行、交易银行、开放银行发展方向持续耕耘,从注重业务成长的发展模式向注重企业与社会各方共同发展的新模式转变,进一步向品牌企业、金融同业、各界伙伴开放科技能力及互联网运营模式,共同为小微群体提供更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
网商银行公布2021年年报,营收同比增长 61.3%3
最近一年网商银行新增客户中,经营性首贷户比例超过80%,大量此前从未获得过经营性贷款小微经营者开始享受到数字金融的便利。过去一年,网商银行重点支持县域及西部地区,业务增速显著高于城市和东部地区,成为普惠金融的有益补充者。
“补充者”定位发力 西部及县域增长显著
数据显示,网商银行的县域及西部地区业务增速显著高于城市和东部地区。截至2021年底,网商银行累计服务2000万县域小微经营者和农户,县域客户数增幅较城市客户增幅高出7.4%,当年贷款金额增幅高17.4%;西部客户增幅也比东部高14%,当年贷款金额增幅高出32%。可见,网商银行过去一年在“薄弱地带”发力更为明显。
与县域政府开展合作是网商银行发展县域数字金融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超过1000个涉农县区已与网商银行就数字普惠金融达成合作,占全国县域总数近一半,网商银行通过数字技术,为县域农户建立专属的数字化风控模型,从而使农村用户拥有更合适的信贷额度,与其合作县区的数字贷款增速高出县域平均增速,加速了数字信贷在县域和农村的深入覆盖。
从用户使用习惯看,2021年,网商银行小微用户平均贷款时长约三个月, 超过70%的贷款利息支出不高于100元,普惠小微贷款整体利率连续4年下降,有效满足了小微经营者贷款“短、小、频、急”的需求。由于和大部分商业银行用户重叠度很小,填补了小微金融的“空白市场”,承担起了“补充者”的角色。
加大科技投入 60万种植大户获“大山雀”支持
在发力县域和农村地区的过程里,网商银行加大技术投入。2021年,网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同比增长59%。 同时,持续增加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吸引,2021年科技人员占比超6成。
年报显示,网商银行2021年进一步拓展其农村金融风控系统“大山雀”的应用范围和深度,商用一年多,目前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并通过深度学习和图神经网络,将识别范围扩大到20多种主粮,并攻克了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的识别难题,超60万种植大户因此得到了信贷资金。
在农业农村部2021年公布的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中,网商银行的卫星遥感助农方案入选;“大山雀”使用的语义分割算法,在国际语义分割cityscapes榜单上排名蝉联一年第一。
对于未来战略,网商银行董事长金晓龙在年报致辞中表示,未来网商银行将强化ESG治理引领,沿着普惠银行、交易银行、开放银行发展方向持续耕耘,同时,将坚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深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持续深化政银合作,大力发展科技助农,扩大数字信贷服务的覆盖范围。
为什么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高于同期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
小微贷款都是背后的银行授信然后才把钱放贷给客户,客户会还两笔利息一个是小微企业的利息和手续费,一个是银行的基准利息,这也是为什么小微利息高于银行很多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客户的还款压力过大无法按时还款这是其一,其二呢,就是银行每个月都有不良贷款率规定,一旦接近这个值,银行会收紧放贷,加大审核周期,和进件条件。小贷就没有,因此找贷款还是找银行。
普惠金融加速快跑,如何守住信贷“3%不良率”的红线?
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正在加速快跑。数据显示,全年有望超额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40%的增速目标。
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同时,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却在同步上升,甚至已经接近官方的容忍限度。
如何在不减少小微企业贷款的同时,守住信贷 “不良率3%”的红线,便成了目前业内颇为关注的话题。中国财富就此走访了一些金融机构,试图寻找破解之道。
普惠金融贷款风险或持续爬升
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于此间介绍,截至7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40.8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0.62%;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37.1%,全年有望超额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40%的增速目标。
普惠金融的贷款增速喜人,但其不良贷款率却在不断攀升,引发多方警觉。
8月22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今年上半年,金融始终以超常力度支持着小微企业稳定发展。但他同时指出,截至6月30日,我国的不良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0.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9.25%,不良率更是高企2.99%,已接近官方原来设定的容忍限度。
尽管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普惠小微贷款的不良率风险“整体可控”,但鉴于疫后提振和恢复 社会 经济发展之需,普惠金融信贷势必存在着风险继续爬升的巨大压力。
在9月10日的发布会上,毛红军也一再强调要“明确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容忍标准”。
据中国财富了解,今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邮等六大银行实现净利润648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24亿元。六大行上半年利润大幅减少的背后,正是不良率的全线上升。公开数据显示,在六大行中,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交通银行,截至6月末其不良率达1.68%,较年初上升了0.21个百分点。
严守“3%不良率”红线需创新思路
业内人士预判,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整体遭遇寒冬并面临无限变数的复杂背景下,包括六大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既要承担继续为产业“输血”的使命,又要在新旧多重风险中设法“扭亏补益”,能够破解摆在银行机构面前的这道“二元方程”的一个重要选项就是积极推进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突出优势是既能阳光普照、又可精准滴灌。”在北京深安未来 科技 公司董事长阮晓迅看来,在疫情后经济重振这个时点上,确实有必要充分释放普惠金融为产业赋能的巨大潜力;但相比于单纯地通过普惠业务来“扭亏补益”而言,银行金融机构要直面的现实难题是,如何给普惠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排雷减压。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李海涛博士的看法与阮晓迅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受访时分析称,普惠金融的客群多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其金融需求往往都具有“小、散、急”的特点,因此,银行机构在为之提供金融服务时,“坚守合规、管控风险”非常必要,但这又很容易把普惠金融逼进“不普不惠”的尴尬境地。
“很显然,常规的贷前人工核验模式,无法实现普惠金融的量与质同步提升。”结合自身对信贷业务知行合一的洞察和实践,阮晓迅认为,普惠金融在推进中的最大路障,实际上是如何切实有效地防范和降解贷款不良率——大大小小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不会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信贷风控环节上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撑。
“破解这道复杂的方程式,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找出新的方案。”在阮晓迅看来,“广、散、急”是普惠金融业务的共性,而这些特点尤其适合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深度融合。他认为,一旦新的技术应用与传统金融服务场景发生化学反应,其效果就不是单维的降低信贷不良率了,还完全可能助力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丰富获客手段、优化信贷流程、提升客户体验”的多重目标。
李海涛也认为,在产业数字化的新趋势下,每一个银行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都非常有必要积极地拥抱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新兴技术,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提升自身全流程、全方位的风险管控能力。
中国财富注意到,在9月10日举行的“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毛红军也曾直指,为实现“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目标,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在监管引领和各项政策共同支持下,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风控模型和业务流程,确保各项稳企惠企的金融支持政策精准落地。
“网络赋强公证”打通银企互信之结
事实上,近年来,除了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求解普惠金融风险管控的现实课题外,各类专业 社会 组织和技术平台也在为普惠金融的 健康 生态建设集思助力。中国财富了解到,深安未来 科技 公司就一直在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与“网络赋强公证”深度结合,将技术信任力与公证公信力“双信”合一,并为减少金融纠纷、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营造良好金融信用生态方面屡有建树。
据阮晓迅介绍,目前,深安未来主导的“普惠金融线上小微借贷+网络赋强公证”模式已为多家超大型银行金融机构赋能。他告诉中国财富,深安未来及其“网络赋强公证服务平台”是国内首个创新互联网赋强公证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公证这一创新工具,应用区块链技术,采用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的创新公证服务机制,解决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贷款不良率的痛点,从预警、催收、执行几个环节,提升 科技 金融的风控能力,创新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为金融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深安未来这个服务的运行逻辑,在本质上是利用网络赋强公证系统为网络贷款业务提供在线同步服务,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完善网络赋强公证电子存证的司法效力。”中科院的一位信息安全技术专家对深安未来的业务模式给予了首肯。
他告诉中国财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伪造、全程留痕、集体维护、可以追溯、公开透明的显著特征,各大金融机构一旦积极依托智能区块链,并将对应的业务接入到公证处、互联网法院、CA中心等多个具有国家公信力的共识节点,便有望形成高效可信的增信联盟,进而切实降低各类金融信贷的风险。
网商银行2017年不良贷款率为多少?
报道称,近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总体上依然面临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从而影响了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商业可持续性。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金融科技为破解以上难题带来希望。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曾介绍,过去发放一笔小微企业贷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而网商银行通过“310”模式,实现每笔贷款平均运营成本仅2块3,其中2元为计算和存储硬件等技术投入费用。“310”模式即通过互联网、风控技术支持金融服务,实现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全程0人工介入。
网商银行行长黄浩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尽管去年市场资金成本平均上升了1个百分点,网商银行给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平均利率还是降低了1个百分点。
“2018年3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2.75%,比大型企业高1.7个百分点。”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也要能够覆盖风险,实现财务可持续。
历年年报显示,随着放贷规模的扩张,网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增加,但低于行业整体表现。刚成立的2015年为0.18%,2017年末为1.23%。
在2018小微金融行业峰会上,网商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总监静敏介绍称,线下小商家缺乏完善的信用数据积累,为了破解相关难题,网商银行在商户身份识别、商家经营状况分析和预测、反欺诈等一系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风控技术探索,AI、云计算等能力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小微金融要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不能靠补贴。以前讲可持续,是最后能不能在商业上赚钱,维持机构不断延续,现在看到的是整个生态商业可持续性,而不是每个机构来把整个事情做完。当专业化分工之后,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把整个链条成本降到最低,尤其是在风险成本和运营成本环节。
小微贷款平均不良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小贷公司平均不良率、小微贷款平均不良率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