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贷款业务与银行利润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确保存款业务的增长?
相对银行来说.一.客户存款是融资,需要支付利息 二.贷款业务是投资有利息收入 目前银行贷款业务的资金主要来自客户存款,因此,银行存款增多,贷款业务随之增加,且利息收入高于利息支出,即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银行利润自然也会增多,当然银行还有其它产品可以创造利润.但宏观上还要受银监会监管.
银行靠什么盈利
银行是我国三大金融机构之一,除了政策性银行之外,它们都以盈利为目的,它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盈利:
1、存款贷款之间的利率差
一般来说,银行的存款利率要比其贷款利率低,即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的成本要低于向社会公众放贷款所产生的收入,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所产生的收益,这是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
2、中间业务
银行也通过一些中间业务来盈利,比如,小额账户收费、账户年费、跨行转账等费用,这类收入一般为银行收取的手续费、结算费,同时,银行也会代销一些理财产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比如,代销一些基金。
3、信用卡业务
目前,随着信用卡的普及,其也会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其收益主要来源:首年年费、卡片工本费(补发卡)、分期还款费用等等。
如何看待利润大小
如何看待利润大小
利润大小是个绝对数,不反映效率,所以不能单独看,要结合其他指标,如营业净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净资本产收益率等。如果是上市公司,最好看公司的价值,每股收益。
如何看待利润?市场、企业、利润,如何看待这三种关系?
市场由企业组成,也由消费者组成,供需关系产生市场。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利润。
利润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烘焙饼店创业初期如何看待利润?
一个是只盯着利润,恨不得马上就发财致富;另一个是做了很多自认为的大事,但实际上却都不能马上产生利润。 很多人事后再回首谈创业的时候,几乎都说利润不是第一位的;一定要超越利润等等。就连德鲁克也说新企业应该把利润放在最后,首要的应该是现金流、资本和控制。 除非你的资本足够多,那倒是要注重现金流,而不是只盯着利润。但对于那些资本很少又没有后续融资渠道的创业烘焙饼店来说,还是要更关注利润,如果没有及时的利润来源,现金流只能是越来越少。 创业阶段的利润应该是很重要的,没有利润, 烘焙饼店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第一桶金对很多烘焙创业者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很显然,第一桶金是利润而不是现金流。 有的人开业之初就印刷一堆精美的名片、公司简介等等,以为这样就能显示出公司的正规和专业;有的人烘焙产品还没到位,就迫不及待地参加展示会、做广告,以为这样就能迅速开启烘焙市场 如果烘焙饼店没能及时创造利润,反而把时间和资本都花费在不能直接创造利润的事情上了,这样在资金上如果当初准备的本来就不够,后面又没有继续投资和融资,自然也就无以为继了。 因此很多烘焙饼店不是不能成功,而是没有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没做事,而是没有做对事。
如何看待镜头口径大小?
镜头口径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效能指标。打个比喻,这就好像水管直径大小和流量的关系,水管口径大流量自然大,而镜头直径大,光线的通透量也会更多。当然这里面还有个光线的损失率问题。现在数码摄像机的体积越做越小,镜头口径也随之减小了。没有必要去特意追求镜头的口径。建议在同等的价位上,尽量选择镜头口径大的机型。
如何看待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趋缓
原标题:如何看待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趋缓?
多方面看银行利润增速趋缓
利差是构成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银行利润增幅以两位数攀升,而在经济调整下行期,银行利润增速跌入“个位数”,甚至趋“负”,不是不可能。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化、网际网路金融业的方兴未艾、银行收费业务的日渐规范、不良贷款对银行利润的侵蚀,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都会造成银行利润增速回落。这一趋势有助于倒逼银行转变盈利模式
日前,多家上市银行相继公布2014年年报。资料显示,无论是国有控股大行,还是新兴股份制银行,尽管绝对利润额可观,但与前几年相比,利润增速普遍回落,有的甚至跌入“个位数”;另一方面,银行资产质量有所下滑,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升”。自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连年趋缓。这种增速的变化,折射出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趋缓已成为常态。
如何看待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趋缓?
从银行利润获取的源头看,利差是构成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让渡货币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利差是社会平均利润的一部分,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社会生产过程中资本的增值部分。而借贷资本一旦脱离生产过程,就会造成货币自行增值的表象,那种认为银行“赚钱太容易”、“暴利”的观点,是将借贷资本孤立看待,没有看到借贷资本参与社会再生产的本质。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银行利润增幅以两位数攀升,而在经济调整下行期,银行利润增速跌入“个位数”,甚至趋“负”,不是不可能。
从银行经营环境的层面看,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基石。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其盈利与实体经济发展走势基本一致。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回落。去年银行业贷款增速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个百分点,导致银行利润增长下滑。同时,金融脱媒快速发展,新兴的网际网路金融业方兴未艾,余额宝、P2P等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多家民营银行获准开业等,上述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银行盈利增速。
从银行监管和息差层面看,有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政策规范银行收费,整治乱收费,自然会影响中间业务收入,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对称降息及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扩大,导致银行存贷利差收窄,保护性利差减少。去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息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比例为48%,比3年前下降7.3个百分点,且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利差还会收窄,利息收入占比会持续下降。
从不良贷款反弹的层面看,资料显示,2014年年末,小贷公司和网贷平台贷款余额合计超过1万亿元。去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26亿元,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对银行利润的侵蚀,使银行不得不提取大量的利润做拨备,而损失拨备又没有列入银行利润中,这也造成银行利润增速回落。
今年以来,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民营银行发展加快等,银行利差将继续缩小,银行利润增速仍处回落态势。正确看待银行利润增速放缓趋势,有助于深化金融改革,提升创新驱动能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倒逼银行转变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的改革应从5方面着力推进:一是积极稳妥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援民间资本多渠道进入各类银行机构。扩大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扩大村镇银行民资参股占比,扩大民间资本参与机构重组范围。二是着力推进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优化盈利结构。银行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银行应积极创造条件,早做准备,通过提升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优化盈利结构。三是着力推进网际网路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增加盈利增长点。四是着力推进银行机构扁平化、流程高效化、运营集约化,使银行业务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五是着力推进中间业务,拓宽非利息收益渠道,强化风险管控,节约成本,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吕志强系农行浙江省分行高阶经济师)
如何看待名利
本来我对名利这东西不是很向往,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谓的“名”,有出名,名气之意。当你在某些方面做的很突出,与众不同有一定贡献的时候,可能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所认可,最后被社会大众所赞同或者小范围之内得到部分人的拥戴,“名”就是被人接受和认可的结果。那什么是“利”呢?当然就是利益。有的人是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有的人是为了出名而获得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利益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获取的精神满足和物质需求。 那么如何正确的看待名利呢?我想当自己真的做出了成绩或者贡献,属于自己的那份名利就应该得到,相反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它。但是现实生活往往让人无奈,明明自己付出了很多,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可却没有得到的时候,心里的确有点不畅快。 不说不要求不找麻烦是对领导的一种尊重和理解,但绝对不代表没有任何的想法和无条件的服从。淡泊名利是中国社会中一直提倡的理念,但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我没有对名利看的有多重,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大家对自己工作的认可而已,仅此而已。 对待名利我想属于自己的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的,通过合法的正当的手段或者渠道获得名利该享受的还是要享受,因为这是属于自己应该得到的。是自己通过行动而获得的相应的对价,也是大家对自己付出的一种认可和承认。如果这种名利是通过某些人的思考而评定的话,建议这些人应该多调查事实在客观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公平合理的评定。不然泯杀一个人的精神斗志和工作态度是某些人最大的罪过!
对于名利,世间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超脱。记得小时候政治思想教育,总是批判名利思想,自己也总是在检讨自己的名利思想。当时被教诲要树立的正确思想和人生观是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也就是说,生活的目的不应当是自己的名和利,而应当是社会的福祉。长大以后发现,当你还在狠批自己私字一闪念的时候,别人已经捷足先登,纷纷发了大财出了大名。这情形让我想起冯唐的一首诗,大意是你还在规规矩矩排队等小便池的时候,别人已经抢先在大便池那边解决了。
那天到一位老友家串门,他是一位文化革命中的风云人物,曾经是一个地下文学沙龙的组织者,并且因为写诗犯忌被关进监狱。他后来的人生默默无闻,一生唯一的亮点是文革遭遇。有一次,有个小记者就文革知青遭遇采访了他,在报上写了篇报道,占了半个版,还登了张他的照片。我去他家时,他看似无意地将那张报纸放在显眼位置,使我能够在无意中看到。那点儿虚荣心昭然若揭。其实,出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人想出名除了过去被批判过的自私动机之外,也有一个无可厚非的理由:不愿自己生活得平庸琐碎,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辉煌。名利心重的人,一想到自己将平庸地度过一生,默默无闻,存在过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就不寒而栗,就痛不欲生。出名无望,就陷入极为痛苦纠结的心境,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然不可终日。他的生活因此变成地狱,好像有个小虫子在不停啃噬着他的心。
我承认,我是个名利心比较重的人(看来小时候的道德教育对我是失败的)。我有时候会在发了一篇部落格之后,隔段时间就点开看看,看到几分钟之后阅读人数到了五百,心里就暗暗高兴(想起梁文道说的在香港文学书最多卖五百本);看到人数到了一万,心里又暗暗高兴(想到梭罗在瓦尔登湖默默写作,却没有人能读到);到了十万就想,还出什么书啊,纸书读者能到十万吗?看到有一篇由于被网站推荐的时间长读者达到近六十万时,几乎忘了自己写作时的快乐,心里就剩下对网际网路的惊诧和敬畏了。
现在来反思对于名利思想的批判,觉得并不全对,因为名利之心虽然不太高尚,却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一种动力,世界上有多少好东西是人为了名利创造出来的?又有多少是仅仅为社会进步造福他人创造出来的?我估计,前者所占比例要大大超过后者,有俗语为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无利不起早……什么话要是成了俗话,只能说明一件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人生在世,求名求利,无可厚非,只要做到不损人利己就可以了,名利之心未必不可以成为一种人生的正能量,所以一味加以批判没有什么道理。
话说回来,人对于名利这些东西要有清醒看法。所谓清醒看法包括三个要点:
首先,名利之心虽然人人皆有,无可厚非,但是,与为国为民相比,与利他主义相比,与各种更崇高美好的道德理想相比,它毕竟不是什么高尚其辞的东西,比较俗气。
其次,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不透这一点就不能说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清醒的看法。
如何看待安利
安利是属于在中国做直销的24家之一 在中国已经有18 9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的市场已经相当的饱和了 做起来有点困难 但是团队一旦发展起来就很稳定
采纳哦
如何看待韦德大小球
如果你打算长期作战的话
看你运气如何了,就 跟 选 衣 服 一 样 嘛
如何看待煤炭销售利润率显著回升
从景气值看,一季度中经煤炭产业的景气度处于自2012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点,也明显高于2012年至2016年的平均值。
在总体态势好转的背后,煤炭产业的盈利状况备受关注。根据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的监测,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煤炭行业实现利润788.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16.7亿元;煤炭销售利润率为10.0%,而去年同期为-0.3%。这一销售利润率水平,同样创下了自2012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比全部工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高出4.1个百分点。
这一监测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煤炭产业已经摆脱过去几年深陷“隆冬季”的疲软态势和艰难处境,执行状况正在明显好转。
从表面看,价格的持续上涨是支撑煤炭行业销售利润回升的最直接因素。不过, 煤炭价格波动的背后,本质上是由于煤炭市场供需状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银行业收益到底高不高 高出多少倍算暴利行业
编者提示:中国银行业收益到底高不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收益水平高低的判断标准:一是用什么指标指示收益水平;二是怎么判别收益水平高低。 高出多少倍是暴利行业 理论上,判别一个行业或企业收益水平的标准是资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但这个指标在国内尚未形成,因此只能设定一个大家共同认同的标准。当前的指标是将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加以平均,模拟出平均资本利润率;以此为线,低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为低收益行业,高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为高收益行业。 然而,高出多少倍可算作暴利行业?这里,假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3倍是一个界限——理由是通常翻一番还不能说是偏离太大,但翻两番又显得偏离大了些,因而取其中间,翻一番半,即基准线的3倍。 据中国银监会披露的信息,2011年国内银行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4%。据上市公司(剔除ST、*ST上市公司以及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开信息和据此整理的统计数据,2011年四大国有控股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在18%~24%之间,同一时期实体部门的ROE在4%~18%之间,其中农业和公用事业的ROE不到10%,其他行业均在10%以上。 总体看,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实体部门,与2011年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26%相比,可算作收益偏高的行业,但离暴利行业仍有相当距离。 哪些因素提高了银行收益率 近年国内银行业的收益水平相对较高,从成本方面看,主要是成本收入比下降和减值准备减少。从收入方面看,主要是息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较大幅度增加。 首先,成本收入比下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银行成本收入比总体呈降低趋势,16家上市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由2006年的39.79%降至2011年的33.01%。2011年,上市银行因为成本收入比降低而增加的净利润约为330亿元。 成本收入比反映了银行经营成本在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是反映银行赢利能力的一个指标。如果这个指标的数值下降,即使收入不变,利润也可增加。反之,利润就会减少。目前,银行的经营成本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工费用,另一部分是管理费用,两部分费用的比例大约为2:1。由于中国人工费用较低,银行的成本收入比普遍低于西方银行。 总而言之,因成本收入比下降而使银行收益率水平得到提高,其合理性是无可非议的。 其次,减值准备数量减少。银行的贷款减值准备(通常叫做拨备)是根据银行不良贷款数量提取、用来补偿不良贷款损失的资金。由于它是从税前利润中提取的,贷款减值准备与净利润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十分明显。随着近年银行管理的加强、资产质量的提升,所需提取的贷款减值准备也相应减少。如果按照2008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以2011年的拨备覆盖率计提减值准备,则需多提3914.72亿元。从“不减即增”的角度,也可看作是银行收入的增加。 减少减值准备是提高银行收益率的有效措施。减少减值准备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降低拨备率,另一种是减少不良贷款数量。如果依靠降低拨备率来减少减值准备,会降低银行补偿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因而不可取。但如果是因为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减少了不良贷款数量、进而减少了减值准备总额,显然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近几年,国内银行减值准备数量减少,依靠的正是不良贷款数量的减少,其合理性也是不言而喻。 再次,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目前中国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14.39%,相对发达国家银行40%以上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并不算高。不过最近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相应也较快,年均增长已达到42.87%。2011年,中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加了1154.15亿元,由此增加的净利润约为580亿元。 中间业务是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例如结算汇兑、资金托管、代理保险、代卖基金、咨询服务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业务范围拓宽的良好趋势。由于中间业务多数表现为各类收费业务,令人极易对此提出质疑,但若因此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和“乱收费”画上等号,显然是片面的。 目前银行开展的各项中间业务中,如结算、汇兑等传统业务,其收费标准已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趋于合理,总体也不可能出现太大的偏差。银行的某些代理业务,如代售基金、保险等,因为是与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的合作项目,收费对象也是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收费标准则是双方共同协商的结果。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银行投行业务,收费标准有证券公司作参照,加之竞争比较激烈,不可能太离谱。只有投行业务中的咨询服务一项,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银行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站在资金供需对立面且贷款利率难以抬高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借道”咨询服务收费,变相额外收取一部分利息的情况。这种中间业务收费显然是不合理的。 但据统计,银行的咨询业务费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不足10%,按照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银行收入2%计算,假如不合理的部分占中间业务收入的20%,其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就将占到0.4%。 最后,银行息差收入增长。2011年中国上市银行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约659773亿,同比增加约89943亿,由此增加的净利息收入约为2172亿元。按照2011年银行净利润和净利息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下同),增加的净利润约为1091亿元。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大约80%左右的收入是净利息收入,包括存贷款息差收入和债券息差收入,其中存贷款息差收入约占2/3。息差收入的多少取决生息资产的规模和息差水平这两个因素。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是息差收入增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总体上看,存贷款和企业债券的快速增长,某种意义上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家实行经济刺激政策的结果。2011年息差进一步扩大,提高了20个基点,就与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关。资金供给紧张,必然促使息差更形扩大,这是宏观调控导致的必然结果。这里需要指出,2011年货币政策已经从紧,大量的收息资产其实是之前几年猛放贷款的结果。 还要说明一点,在存贷款利率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管制的情况下,银行在利率确定上的话语权十分有限。所以,银行存贷款利息差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银行。因而在资金运用时,银行要用不合理的咨询费来转移部分利息;在资金来源上,银行又要用收益水平较高的理财产品来吸引资金。正是这种变通的做法,降低了存贷利差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 综上所述,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银行经营管理的加强,2011年银行取得较高收益,基本面是合理的,与宏观调控的大环境相关,没有理由加以指责。而对同时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包括贷款的过度发放和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尽管不是主要的,则必须加以纠正。 用政策消除“不合理”因素 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在收入和利润分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是导致少数银行收益水平高于一般银行的重要原因。这包括: 第一,成本收入比的要求不同,导致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成本和利润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差异很大。目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具有统一标准,一般要求控制在35%以下,而其他商业银行相同性质的比率要高得多,使这些银行能够有更多的钱用于成本开支,其中相当一部分转化为员工个人的收入。 第二,员工费用增长所受限制不同,导致不同类型银行的员工收入增长水平存在很大差别。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按不超过净利润增幅60%的比率确定,其他银行则普遍高于这一比率。导致成本费用中关于员工收入部分的增幅出现很大差别。 第三,利润分配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分红比例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在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其经营利润的35%~40%都上交给了国家。而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很大一部通过各种途径分配给了银行员工。 上述差异,背后有政策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沈炳熙为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高弋君为汇金公司经理)
银行的收入来源。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存贷款利差收入,也就是贷款的利息收入减去存款的利息支出,其它的收入都比较少。
而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比如各种手续费收入什么的。
“我刚才看到的说:比如招行,利差收入不到4个点,中间收入占到一半多。别的银行不知道,不理解”
您的数据不准确:招行2008年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占比83.91%
利息收入来自商业银行哪个业务
资产业务,(1)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业务是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就是商业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面。商业银行的两个最重要的资产业务: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2).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资产项目银行主要通过发放贷款取得利润,贷款的收入通常要占银行收入的一半以上。正是由于贷款给银行带来收入,贷款被看成是银行的资产。资产流动性与风险和盈利这两方面因素关系密切:(1)资产流动性与风险。资产流动性越强,资产的转换时期越短,时期性风险就越小;资产流动性越强,其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就越小;资产流动性能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越强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2)资产流动性与盈利。资产流动性越强,资产的盈利性就越差,资产的流动性与资产的盈利性呈反方向变化。如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但同时又是一种非盈利性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收益;相反,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很差,却是盈利性资产,企业的盈利还得靠这些流动性低的资产来创造。
关于存贷款利息收入占银行和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计入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