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压力有多大?2017不良率见顶
2017年1月10日,银行业年度数据亮相。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不良率的“峰值”。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一些商业银行专门负责不良贷款处置的部门总在加班。
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何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业界观点不一,最乐观预计是,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
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销进行管理,资产证券化和债转股等工具也已经被逐步使用。
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结合银行业175.5%的拨备覆盖率看,总体来看,银行不良贷款可控。
不过,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特殊资产部总加班
“特殊资产经营部的同事总在加班。”某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今年压力确实很大,毕竟不良资产多了,报表不好看。一些银行会主动降资产不良率,由特殊资产经营部进行剥离。”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另一位行业内人士的认可,“主动、有效压降不良占比,应该是大部分商业银行都会做的,不过不会大张旗鼓。”
很写实的一个情景,前述商业银行总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某行下浮15%放贷款,我们问,为啥这么做?毕竟这样什么都赚不到,为什么放?答:做大分母。”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在去杠杆和去库存的大背景下,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还会有信用风险事件发生,这对于银行业而言也会带来不良的压力。”温彬称。
此次银监会并未公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此前官方数据是,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余额为14939亿元。
以国内商业银行不良率最高的农业银行为例,根据2016年三季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2.39%;县域不良贷款率为3.04%,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发布的研报认为,小微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仍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因素,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和房地产市场深入分化风险正在发展。
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崔勇透露,在工行整个融资盘子里,现在小微企业的融资余额达到2036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8.2%,增加余额达到1500亿。“从这个数据来看,在整个工商银行内部小微企业占我们整个公司融资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将近三分之一。”
建行信贷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我们行出现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上,大中型客户很少。”
不过,也有些大客户令银行头痛。
仅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2016年第三季度,新增3000万以上不良贷款大户10户,共9.48亿元。其中,中太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平安银行大港分行的一笔2.7亿元借款,因其国外建设项目出现大额索赔,加之资金链紧张,已无法归还银行贷款。
2017不良率见顶?
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用了六个“严”字来体现监管层对于风险的重视,“严控不良贷款风险,严盯流动性风险,严管交叉性金融风险,严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严治互联网金融风险,严处非法集资风险。”
东方证券分析师唐子佩分析,根据2017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的部署,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2017年工作任务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次,强调严控不良贷款风险,“预计银监会将加大不良贷款监管力度,推进不良贷款加快处置,这有助于增强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的真实性”。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员黄洁表示,“看好2017年银行不良周期反转,甚至不良率的绝对水平也有可能见顶。即使经济下滑,但只要不加速下滑,银行不良形成率回落依然有宏观上的支撑。”
黄洁认为,自下而上地分析,长三角是本轮不良周期的领先指标,领先全国约2年。长三角不良形成率2013年上半年见顶,而全国是2015年上半年。而长三角的不良率绝对水平已于2015年下半年见顶,以2年时滞推算,2017年下半年全国不良率或见顶。
不过,对于不良率的预判有不同看法。
“2017年要确保‘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微企业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前述某商业银行研究院商业银行研究中心负责人预计,2017年银行贷款不良率可能继续提高。
一位国有大行负责公司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换挡期,银行业能够维持这样的不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坦言,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压力还将持续数年。
传统处置方式饱和
目前银行主要通过清收和核销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清收和核销,从财务角度看,要考虑利润、拨备和资本。
作为逆周期调控手段,拨备面临较大压力。自2009年开始引入“动态拨备制度”以来,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在经济上行和利润较好时期多计提拔备,截至2012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5.51%,达到历史最高点。
受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和核销不良资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12月末为175.5%,个别银行甚至一度低于150%的监管红线。
作为当前银行利用外部资源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途径,资产管理公司(AMC)在上一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了关键的主导作用。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省级+地市”的三级AMC体系,包括华融、信达、长城、东方等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28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和4家地市级资产管理公司。
不过,温彬认为,AMC处置不良资产的容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按照监管规定,AMC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也就是说AMC的杠杆率在8倍左右,照此测算,AMC大概还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处置能力相对有限。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魏学坤告诉记者,“目前工商银行董事会已经通过了设立资管公司的方案,正在和监管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按照监管要求推进报批工作。”
信贷ec占用比例
3.884%,
EC: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贷款在12-01-2017达3.884%,相较于12-01-2016的3.964%有所下降。EC: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贷款数据按年更新,12-01-2002至12-01-2017期间平均值为3.924%,共16份观测结果。该数据的历史最高值出现于12-01-2002,达10.870%,而历史最低值则出现于12-01-2011,为3.198%。CEIC提供的EC: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贷款数据处于定期更新的状态,数据来源于World Bank,数据归类于全球数据库的厄瓜多尔 _ 表 EC.世行.WDI:银行贷款。
2017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或继续小幅攀升是怎么回事?
2017年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大致呈现几个特点。
一是银行业经营业绩进一步下滑。受有效需求不足、净息差收窄以及信用风险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预计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出现下滑的银行数量会进一步增加。
二是不良贷款率继续小幅攀升,但压力会逐步减小。2016年第三季度,实体经济已经出现些许积极信号,而从实体企业的经营状况看,2016年下半年也明显好于上半年。如果实体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可以持续,预计2017年银行整体的经营环境会有所改善。
三是需要高度关注金融市场风险。由于信贷需求不足,目前银行的资产配置中,投资类资产占比已经超过贷款,在一些中小银行中,投资类资产甚至远远超过信贷规模。这意味着,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已经从贷款的信用风险转变为金融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是什么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是什么?来看看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与戴相龙是怎么说的吧!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关键的时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加速由商品经济阶段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过渡。在这一关键而特殊的历史时期,金融体系承担着时代赋予的巨大挑战。传统的金融运行、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模式面对着改革任务的加码和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风险成本增长所形成的巨大挑战。
同时,20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领域的问题集中显现,特别是国有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中国国有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一度成为国外各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
2004年5月31日,《金融时报》刊登了一篇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的 文章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其中,对于不良贷款的成因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央银行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以及构成做过详细调查,分析表明:由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不良贷款在整个不良贷款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根据中央银行的调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形成主要来自于政府干预较多、法律环境薄弱、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群管理不善等原因。具体来看,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约3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受到各级政府干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干预所导致;约30%的不良贷款是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所形成的;约1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国内法律环境不到位、法制观念薄弱以及一些地区执法力度较弱所导致;约有10%的不良贷款是政府通过关停并转部分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军工产业)所形成。总的来看,仅有2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国有银行自身信贷经营不善所造成的。
我们再来看看在本书撰写期间,编者对人民银行前行长戴相龙的访谈,这次访谈时间在2017年4月到2018年7月中间,他也归纳 总结 了不良贷款的成因。
从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上看,我归纳了八个方面。
一是信贷资金用于财政性支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国有银行在扶贫、就业、发展等方面发放了大量政策性贷款,有时还要为企业发放贷款缴税、解救危困企业。据工商银行分析,1997年8月不良贷款5627亿元,其中因政策性放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为3086亿元,占54.8%。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垫付了大量铺底流动资金,如天津无缝钢管厂投资概算34.9亿元,实际投资134.6亿元,除政府划拨部分土地用于工厂建设外,其余全部为银行贷款和应付款项。
二是国有企业亏损挂账数额巨大。199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业)总资产约为15万亿元,却有3万亿元亏损挂账,亏损挂账必然占压大量贷款。
三是1992-1993年,全国出现“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造成大量不良贷款。仅广东、海南和广西的北海市,积压在房地产上的不良货款就有1500亿元。
四是重复建设,亏损严重。据对“七五”时期202个国家重点项目的调查,总投资为3482亿元,其中贷款(不含“企业自筹”中实际占用贷款)1091亿元,约有四分之一没有还款能力。1997年8月国家下达关闭“十类土小厂”,也给银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
五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借企业“改制”为名,逃废对银行的债务。工商银行统计,截至1998年底,与工商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企业有133459个,其中悬空逃废债务19939户,占“改制”企业的15%;悬空透皮债务本金和利息1390亿元,占“改制”企业所欠本金的41%。农业银行统计,逃废债务的“改制”企业占“改制”企业的45.46%,悬空逃废的债务占50%。中国银行统计,“改制”企业逃废债务占65%。建设银行统计,“改制”企业逃废债务占37%。四家银行合计,因企业“改制”共逃废银行债务2662亿元。
六是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资不抵债,银行合法债权得不到保护。1998年,四家银行的法规部提出依法收贷案件共计148819件,涉案金额1841亿元。已审结案件涉案金额875亿元,银行胜诉率高达99%,但可以收回的本金仅220亿元,占涉案债权的25%,银行还付出诉讼费15亿元。
七是国有银行重放款轻管理和违规放贷也形成许多不良贷款。1997年,人民银行抽查四家银行的贷款发放,有41%的贷款不符合贷款条件。四家银行绕过贷款规模控制发放的贷款和账外贷款2246亿元,对外办经济实体1656亿元,也造成大量贷款损失。
八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够有力。人民银行对违规贷款发放的处罚不够及时有力,有些分支行还自办经济实体,丧失了监管权威。
小川行长曾在2004年发表的演讲中总结说,
总体来看,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体规模较大,但是比较而言,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比重并不过高,改革是有希望的。
我们知道,在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各方意识到中国金融风险山雨欲来,国有银行改革不得不提上日程,而改革的起因开端之一,变是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造成的银行资产恶化的隐患。
事实上,导致我国国有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什么原因是最主要的?这一判断至关重要,详细的论述本书第二章做了细致的阐释,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进行进一步阅读。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本书的精彩选段以及商业银行股改亲历者的访谈,期待您继续关注,与我们共同回顾这一段重要的改革历程。
数据查询篇24: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之不良贷款汇总篇
本文是关于国有四大银行的 利润、收入、存贷款、不良贷款 方面数据查询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前文已对四大银行的利润、收入、存贷款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将对最后一项—“ 不良贷款数据”— 进行统计和分析。
关于“不良贷款”,分类组成如下:
不良贷款可分为: 公司类不良贷款 、 个人类不良贷款 、 票据贴现不良贷款 和 海外和子公司不良贷款 。
这些不良贷款数据可以从 公司年报 中查询到,年报的查询方式在之前的文章有介绍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下面介绍从年报中查询到的 不良贷款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1、先来看看国有四大银行在2017年的“ 不良贷款金额 ”和“ 不良贷款率 ”。
2017年,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的“不良存款金额”分别是2860.75亿元(占比为 34.4% )、1922.91亿元(占比为 23.1% )、1940.32亿元(占比为 23.4% )和1584.69亿元(占比为 19.1% ),共计 8,308.67 亿元。
2017年,国有四大银行中, 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工行 ,其不良贷款率为 2.01% ; 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中行 ,其不良贷款率为 1.45% 。
2、再来看看国有四大银行在从2009年~2017年“ 不良贷款金额 ”和“ 不良贷款率 ”的变动情况。
从2009~2017年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金额”数据来看:
在2009年,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金额”相差不大,最高的农行为1,202亿元,最低的建行为722亿元。
从2009年~2017年, 增长最快的是工商银行 ,从885亿元增加到了2,861亿元, 增加了2.23倍 ;
从2009年~2017年,除工行外的三大银行不良贷款增长速度,建行从722亿元增加到了1,923亿元,增加了 1.66倍 ;农行从1,202亿元增加到了1,940亿元,增加了 0.61倍 ;中行从747亿元增加到了1,585亿元,增加了 1.12倍 。
从2009~2017年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来看:
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09年~2017年间都经历了 先减少后增加 的过程;
其中, 工行和农行的变动最大 ,工行从2009年的1.54%,减少到2012年的0.85%,增加到最高点,即2015年的2.79%;农行从2009年的2.91%,减少到2013年的1.22%,再增加到2016年的2.37%。
建行和中行的变动最小 ,不良贷款率基本在 1%~1.5% 之间。
1、2017年不良贷款金额:共 8,308.67亿元 ,其中,工行占比为 34.4% ,建行占比为 23.1% ,农行占比为 23.4% ,中行占比为 19.1% ;
2、2017年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 工行 ,为2.01%;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 中行 ,为1.45%;
3、2009~2017年不良贷款金额: 增长最快的是工商银行,增加了2.23倍 ,其次是建行,增加了1.66倍,再次是中行,增加了1.12倍,最慢的是农行,增加了0.61倍;
4、2009~2017年不良贷款率:变动都 先减少后增加 ,其中, 工行和农行 的变动最大, 建行和中行 的变动最小。
2017年泰安市不良贷款总额
4.44亿元。
跟踪评级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泰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44亿元,较年初上升0.69亿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0.12个百分点至2.06%。 此外,截至2017年末,该行关注类贷款较年初大幅增长10.68亿元至11.52亿元,在总贷款中占比较年初上升4.91个百分点至4.35%;逾期贷款余额为11.63亿元,在总贷款中占比为5.40%,其中逾期90天以上占总贷款的1.77%。
关于2017银行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的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