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模式及风险
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模式及风险
近年来,我国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融资性担保业务模式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目前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大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用款特点为“短、频、急”,担保公司利用自身专业及资源优势,在以下方面实现了与金融机构的对接:
1、在贷款项目的选择方面。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掘并向银行推荐项目,由于担保公司大多为属地化经营,可以更有效的解决银企贷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银行而言,也需要担保公司为期拓展培育优质客户;
2、可以有效解决贷款的时效性问题。银行贷款流程较为烦琐,审批程序较多。而担保公司的经营方式较为灵活多变,大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与精力,能迎合企业主急用资金的需求。
3、事后风险释放机制无可替代。银行项目出现风险后,处置抵押物往往周期长,诉讼成本高,变现性不佳。担保机构的逾期即代偿的方式,可以使银行的风险贷款及时得到有效消除。
二、担保公司的利润来源分析
担保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而银行是属于金融行业,两者形式上类似,功能上都能够为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担保公司不是以自有资金放贷,而是为企业信誉做担保,由银行放贷。也就是说企业在银行资信度不够达到贷款标准,可以找担保公司担保,银行不愿意做的相对有瑕疵的那部分业务,相对风险由担保公司来承担。因此,银行必须对担保公司的`利润来源进行必要的了解和分析,以确保其能维持正常的利润水平和代偿能力。
担保公司的利润来源(以注册资金为1亿元的担保公司为例):
(一)银担业务。假设其银担业务量为5亿元,按照担保放大倍数为1:10计算.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担保费率应控制在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50%以内(目前业内通行利率为3%)。则其年营业收入为:50000×3%=1500万元。
根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4月30日颁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10]72号)的规定:担保机构应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所得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的10%后,实行差额提取。按照上述要求,企业最终的税前利润为250万元,同时冻结了该公司货币资本5000万元,毛利润率仅为16.7%。主要指标如表所示:
(二)民间融资业务:主要涵盖了搭桥贷款业务和民间担保业务。
搭桥贷款主要指在银行贷款到期后、续贷业务未发放前,担保公司利用其信息优势,为满足中小企业的用款需求而给予的拆解资金;或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竞拍土地前、为取得大额竞拍资金而向担保公司申领的资金,该部分资金在房企取得土地手续后,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加以偿还。在担保公司整顿前,担保公司从民间吸纳资金的成本为月息1-1.2分,而担保市场的融资价格通常为1.5分,高者甚至达到了2分。以该公司剩余的货币资本5000万元进行放贷,其利润可以达到1200万元/年。
民间担保业务类似于银担业务,但与银担业务相比,担保公司可以减少缴纳保证金的资金成本,同时担保费率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相对于中小企业用款人而言,资金成本要高于其从银行取得的贷款。
(三)投资业务: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仅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四)补贴收益及保费补助委托贷款也是机构开展的中小企业融资再担保业务,按照不超过年再担保额的0.5%给予补助。
三、担保公司的问题来源及风险分析
(一)担保公司问题来源的诱因。目前担保行业存在问题是由国家货币政策的失控和担保行业的逐利冲动的内、外因同时作用造成的。
1、外因方面: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M2货币的平均增长量超过18%,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的激增造成基础货币存量快速增加,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物价的上涨和人民币的贬值,民间流资急需寻找有效出口;
2、央行过度使用存准工具、银行的紧缩政策使中小企业可使用的银行货币快速下降,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外部资金依赖较大,在此情况下,企业从民间融资不可避免;
3、担保公司从民间借贷中获取了远远高于银担业务的利润,且外部监管部门对于民间借贷业务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措施远远弱化于银担业务。
(二)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析。在担保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担保机构损失的因素产生了不确定性。由此给担保企业经营带来很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担保公司在自身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企业经营风险
(1)制度性风险。担保机构的业务经营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对于业务的审查,应有集体讨论机制。如果担保机构不制定完善的业务经营制度,就难以避免在担保过程中违规操作,人情担保、关系担保将导致担保机构蒙受损失。(2)操作性风险。控制操作性风险,防范由于工作失误、人为因素或其他管理不健全可能导致的损失。把操作性风险控制在较低的合理水平,是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升担保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担保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2、经济周期和国家政策造成的风险
(1)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是担保业务面临的一大风险。经济不景气,担保机构往往因为债务人所在行业市场萧条,合同难以履行,收益减少,本息难以收回,呆坏帐增加,引起担保机构代偿赔付增加。担保风险管理是否审慎、全面、稳健、高效,往往在经济萧条时最能体现出来。
(2)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社会再生产领域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诸方面发生变化,也引起经济活动中社会产品和资源的总量、结构、行业分布、价格、税收、外汇流动等变化,从而通过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给担保机构带来风险。
3、融资担保企业因债务人的信用问题而带来的风险。
担保机构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债务人能够按照约定的期限归还借款。如果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权人就会把部分或全部损失转移给担保机构;如果债务人资不抵债甚至破产,担保机构遭受的损失就更大。
;
担保贷款的风险有哪些?
最大的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还就得担保人还
第一,在贷款品种方面,一般宜从小到大逐步升级,可先通过有效的质押、抵押或第三方保证担保等手续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等有了一定实力再申请项目贷款。
第二,在贷款金额方面,由于个私经营者一般经济不太富裕,贷款时应量力而行,尽量避免搞大投入。
第三,在贷款利率方面,根据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对个私经营者的贷款利率可实行上浮,上浮幅度为30%以内。但各家银行、信用社的上浮幅度并不一致,所以在申请贷款时,可‘货比三家’,尽量选择利率上浮幅度小的金融机构去贷款。
第四,银行融资贷款在贷款期限方面,现行短期贷款分为6个月以内(含6个月)、6~12个月(含1年)两个利率档次,对1年期以下的短期贷款,执行合同利率,不分段计息;中长期贷款分为1~3年、3~5年及5年以上3个档次,对中长期贷款实行分段计息,遇贷款利率调整时,于下一年度1月1日开始执行同期同档贷款新利率。
为什么说融资担保是高风险行业?
近三年来,随着经济持续下行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急剧攀升,作为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增信服务的融资担保行业,爆发大面积|代偿,面临史上最严峻的系统性、行业性的经营压力,反映出担融资保行业集聚的风险不容小觑,充分体现了融资担保行业高风险的特性。在这里笔者结合十几年的从业经历,阐述一下为什么说融资担保是高风险行业,让管理层、从业人员更深刻认识融资担保,多措并举,尽快摆脱危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一、在银行、担保机构和借款人三方的商业模式中,担保机构处于最不利的法律地位。在三者关系中,如果借款人违约,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人和借款人的法律地位是一样的。同时,由于担保机构的强担保作用和较强的现金支付能力,往往成为银行的首要追偿目标。而借款人往往由于有担保增信滋生依赖心理,履约还款意愿下降。担保机构直接面对代偿风险,几无回旋余地。这是十几年形成了固有的模式,目前仍没有实质性突破。如果代偿发生到一定规模,清收资金不能及时回笼,担保机构就会因流动性不足而是丧失担保能力
二、担保机构的客户总体上属于次级客户群体。由担保机构增信的借款人大多不具备银行直接授信条件,无论是经营基本面的问题还是抵押品不足等问题,只要是不符合银行规定的环节都是风险点。大量实例证明,正是这些风险点最终形成风险造成担保机构发生代偿的主要因素,银行将信贷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也正因为如此,担保机构对银行风险屏障的作用得以体现。
三、担保机构最主要的客户是中小微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年左右,成长性和短寿命是中小微企业群体的两大特性,成长壮大的是少数,半道夭折的是多数。有长期患病最后慢慢病死的,也有意外猝死的,生生死死是常态。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和转型期,各种原因造成的中小微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比比皆是。中小微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和抗拒外部风险能力孱弱是制约其成长,导致自消自灭的内在因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小微企业极不稳定的生存状态使得担保机构管控风险的主动性较差。
四、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担保机构未能建立稳定有效的盈利模式,收益不能完全覆盖风险。政府发展融资担保业的目的在于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政策扶持倾向和普惠性质。融资难和融资贵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解决融资难的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融资成本的上升,大多数企业难以承担过高的融资成本,但以现有的担保收费标准,担保机构又难以提取足够的风险准备,这是个长期的两难问题。同时,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下,担保机构经营模式过于单一,通过业务创新取得高收益的空间极为有限。在实践中,一些大型担保机构通过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丰富和完善经营手段、产品和服务,能够获取较高的综合收益。但国有担保机构通过这种以组织创新带动模式创新的方式要受到种种政策条件的限制和制约
五、专业担保的高杠杆属性是形成系统性风险的主因。专业融资担保的功能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资金放大作用,俗称杠杆效应。任何杠杆效应都是一柄双刃剑,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价值的同时,又成倍地积聚了或有风险。杠杆作用越大风险也越大,这和前段股票配资情况类似,大盘向上赚大钱,大盘暴跌有可能被强行平仓,这是系统风险。这种风险具有外延性和传导性,会由担保机构自身波及到与之合作的银行机构。因此,项目个体风险可以适度容忍,系统风险必须坚决扼制
六、担保机构自身不适应行业运行规则的客观要求。前述五点是所有融资担保机构都面临的普遍的共性问题。任何运营的担保机构都会遭遇风险,都有潜在的风险隐患,防范、分散和化解风险始终是贯穿担保机构活动的主线。因此,在实践中管控风险效果的差异完全取决于担保机构自身。影响因素大概有几点:
1、能不能充分的认识和敬畏经济规律,这关系到能不能正确地把握大方向、大趋势。顺势而为,趋利避害,是所有经营者都应该恪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道不可违。
2、能不能一以贯之地尊重契约和规则,这关系到能不能深刻地理解信用担保的本质和精髓,能不能秉持正确的经营思想和商业原则,能不能得到合作伙伴和客户的认可和尊重
3、能不能科学地进行顶层设计,防控系统风险。具体工作是:能不能有效避免行政干预,坚持市场化导向;能不能确保小额分散和结构优化;能不能把握担保规模和质量的平衡关系;能不能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能不能建立防范和化解系统风险发生的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这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
4、能不能按照新的环境形势要求重新审视传统业务模式的弊端,并以“担保+”的思维为统领,在产品服务、经营模式和组织模式方面实现创新。在新常态下,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过去了,仅仅提供单一的融资担保服务,既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又很难取得同承担风险相当的收益,这种积累很难支撑自身稳健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伙伴式的金融服务是未来融资担保机构的必然选择,这方面瀚华金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成为行业的典范。
5、能不能打造一个符合市场要求的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和平台。这关系到能不能建立科学的制度规则、决策程序和激励约束机制,能不能把资金、人才和规则有机统一。要打现代化的战争,就要用现代化的武器。要解决市场的问题,就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能不能打造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团队。不只是担保,其他行业亦是如此,要干成一件事,资金和人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有时候甚至资金都不是问题,只要有人就够了。只要找到合适的人,就会有技术,有项目,有资金,同样会有创新力,执行力,组织才会有勃勃生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公司的宝贝。关键是如何寻到宝,留住宝。无论把企业文化搞得多么天花乱坠,口号喊的多么响亮,如果不能落地,只能是墙上的装饰品,给人看看而已,毫无用处。只有了解人的真实需求,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才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能不能留住人,能不能引进人,关键看两点:现在干得舒服,未来值得期待。奉献从来不是靠强迫或忽悠出来的,一定是在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机制安排下自动自发产生的,即使像华为、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也莫不如此。只有栽了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一个职业化的团队必然要有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共同的价值观来维系和凝聚。
归根结底,担保机构稳健发展还是要紧紧依靠一个市场化、科学化的组织体系,紧紧依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团队,只有人才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对于融资性担保贷款风险和融资性担保贷款风险大吗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