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至2009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有哪些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注意加强预调和微调。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彭兴韵对此的评价是: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央行计划的2006年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还是比较合理的。而相对比2005年, 货币政策整体上在2006年是有所宽松的。
如果说2007年外贸顺差加大是在意料之中的话,那么2007年就有两件事是意想不到的,第一件事是国内猪肉价格会上涨如此之快;第二件事就是美国信用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会如此之严重。就是这两个意料之外和一个意料之中的事件,考验着央行2007年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而这一年正是央行动用货币政策最为频繁的一年,年底中央经济会议定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基调,这意味着2008年货币政策仍将在宏观调控中唱主角。
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08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二是于9月和10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五是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业稳健运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灾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加大。
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速自年初起逐月加快,到11月末,两者增速分别达到34.6%和29.7%,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高峰。从信贷增长情况看,全年贷款余额达到40万亿,新增贷款达到9.59万亿元的历史高位,比上年多增4.69万亿,是2007年新增贷款3.64万亿元的2.63倍。货币和信贷的高速增长,为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是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预期上升、资产市场泡沫加速膨胀的负面作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10月起,中央银行开始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稳步回收市场流动性。在货币市场操作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停滞的双重作用下,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落,M1和M2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了2.25和2.02个百分点,降至32.35%和27.68%。尽管如此,仍然比上年末分别高出23.29和9.86个百分点。
1999到2010年间广义货币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报载: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11日发布10月份金融报告显示,数月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幅加快的势头在10月份有所放缓,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幅回升,货币流动性有所提高。 所谓“货币供应量”,M0是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密切变动,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流动性最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央行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8.76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幅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4.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10.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增速继续上升。10月末,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1.19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幅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 根据央行此前预计,2005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达到2.3万亿到2.5万亿元左右,货币供应量增幅在17%左右。这一数据,也意味着比较符合央行年初的预期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均为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 央行报告同时显示,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9.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当月人民币贷款月环比折年增长率为14.1%。 人民币各项存款10月末余额为2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9%,比上月末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8%,比上月末下降0.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到10月末为1599亿美元,比上月增加23亿美元。 广义货币量M2因为投放多,所以物价上涨快。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最新动态?
易纲:美国资贷危机:起源、传导与启示
在当今的世界金融市场上,只要美欧日其中的一个主要国家、一种主要的金融产品(如次贷)或一个重量级的市场参与者(如对冲基金)出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全球性的,许多国家的机构和市场都可能受到冲击。这就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概念。
那么,拉美危机是不是全球性的?亚洲危机是不是全球性的?俄罗斯出现还贷危机是不是全球性的?我认为在新兴市场上出现的危机可能不是全球性的。这是因为主要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拉美、亚洲或者俄罗斯的参与程度不同,有的在拉美的仓位比较多,有的在亚洲的仓位比较多。当某个新兴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大玩家中有的受的影响比较大,有的就不受什么影响,不会对全球的经济、金融产生大的冲击。
但美国、欧洲或者日本出现危机时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对全球的影响会比较大。这些大的投行、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从事的业务很类似,面临的风险也很类似,这加深了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市场传染的程度。我曾多次问我的同事和国外的朋友: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是一个市场还是两个市场?我最后得到的答案是:在金融市场上,美国和欧洲基本上是一个高度整合的市场。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对全球产生影响。
下面谈一下次贷危机是怎么起源的,又是怎么传导的。最后我想说的是,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对我国发展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协调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美国,按揭贷款可以按照借款人的信用和其他因素被分成:优质(prime)、类优(alternative)、次贷(subprime)。次贷是对信用记录比较差(有迟付、破产之类的欠佳信用记录)、信用记录不全、月收入没有达到住房抵押贷款申请标准、负债与收入的比例可能偏高的那些人发放的贷款。美国2001年次贷新增贷款大致有1000多亿美元,到2005-06年有了大幅度增加,2005年次贷新增贷款达到最高值6000亿美元,2007年大大减少。到2007年9月,次贷余额大致是1.5万亿美元。
次贷的发生与低利率有关系。2000年美国利率比较高,2001年开始降息,后来发生“911”事件,之后降息持续进行。经过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了1%,并从2003年6月26日到2004年6月30日期间保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此后又加息17次,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数据显示,次贷发生最快的时期是2003-06年,这几年也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时期。当然,二者关系稍微存在一点滞后,但基本逻辑是很明确的。由于次贷很容易申请,美国在2003-06年房价涨得很厉害。美国的单户新房销售价格中值和美国房屋价格指数在2001-06年都涨得很快。可以说,高房价的部分原因是次贷过速发展造成的虚高需求。
现在美国有4万亿美元的按揭贷款证券化产品(即MBS),有1万亿美元的按揭贷款支持的商业票据(即ABCP)。还有其他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其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是按揭贷款抵押债权(即CDO),有将近1万亿美元的规模。
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是:住房者/借款人从贷款人这里借到钱,贷款人将贷款转给特殊目的公司(就是SPV),SPV找到承销人把贷款打包并证券化,经过评级公司评级,该证券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市场上的购买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等,也有一些个人投资者。美国次贷确实分散了风险。美国的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得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贷款打包、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谁是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最终的埋单者?现在看来,最终的埋单者中包括了欧洲国家的银行,当然美国自身也承担了部分损失。我们需要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这种创新将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创新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是负面的影响也扩散到了全世界。美国仅仅1.5万亿美元的次贷就搅动了全球的金融市场,影响范围是非常大的。
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今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倒闭。至2007年7月,严重拖欠(90天以上)的次贷比率接近15%。图三显示,美国次贷违约率在2004-05年比较低,在2006年开始上升,到2007年则达到了15%。这种违约率传导到了美国银行间市场、美国股市和欧洲股市。
传导的导火索是评级的下调。信息不对称使次贷衍生产品投资人对评级机构有较高的依赖度。评级机构只能用建立在历史数据之上的计量模型来推算违约概率。一旦房价、利率变化,模型原有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评级机构需要对模型进行大幅度的调整。2007年7月,评级公司下调了一千多只按揭贷款抵押债权的评级,导致市场出现恐慌。监管当局对次贷问题也是有责任的,他们没有提前预警次贷风险。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学者或市场上的研究人员对评级公司和监管当局有大量的负面评价。有些负面评论还是相当有根据的,提供了很多证据说明什么事件发生后评级公司是怎么反应的、监管当局是怎么反应的,结果导致投资者和公众对次贷问题的认识滞后。
很多规模庞大的对冲基金参与到次贷市场。美国对冲基金的总规模约2万亿美元,平均杠杆率3-4,对冲基金控制的资金高达8万亿美元,足以影响美国股市(20万亿美元)。许多对冲基金有相近似的证券组合和交易条件,实质上在相互交易。次贷危机出现之后,特别是8月3日,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宣布暂停赎回3只按揭贷款对冲基金,造成股市恐慌,引发骨牌效应。但是这种恐慌只持续了两三个礼拜,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这与央行的救助行为有关。这次次贷危机实质上是一次流动性危机,使得整个信用衍生品的风险溢价提高,衍生品的规模大幅下降,特别是AB
CP难以发放。
这次受到次贷危机冲击的首先是美国按揭贷款银行和公司。次贷违约率13.33%,直接贷款损失约1730亿美元。根据不完整的统计,今年1-9月,美国按揭贷款市场的投资损失共计2820亿美元,其中投资次贷的损失2040亿美元,损失率10.8%。美国市场次贷规模只有1.5万亿美元,与此相关的证券化产品在市场上还是少数,但是其传染效应和由此造成的流动性的紧张与恐慌心理却蔓延到整个市场。另外一类损失者是购买了次贷衍生产品的各国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比如德国的银行就做次贷管道比较多。我们中国的银行在这个市场投资数量比较小,投资策略比较保守,所持产品的信用等级比较高,投资期限也比较长,所承担的次贷损失只占非常小的一个比例。次贷危机的冲击是一个过程。投资者如果持有到期则损失就会小一些。相比之下,如果投资期限比较短,不得不在高折价的情况下卖出,所受损失就比较大。第三类受害者是虽未购买次贷衍生产品,但依靠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融资的银行。比如被媒体报道最多的英国北岩银行。北岩银行存款很少,但是发放了很多住房抵押贷款,它的资金来源就是不断在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由于次贷问题的冲击,北岩银行即使愿意付出很高的利率也不能将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发行出去,票据的承销商无法兑现承诺,造成北岩银行的现金流断裂,进而引发银行挤兑。
次贷危机正开始渗透到实体经济。渗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主要是房价。房价下跌使得整个形势雪上加霜。房价越跌,次贷借款人的房子就越难以销售出去,还款就出现困难。这时银行就可能把他们的房子拿来强制拍卖,这就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房价的下跌使得次贷借款人的负资产上升,进一步加深次贷危机。
今年二季度,美国房价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2%。7月份20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平均年度跌幅为3.9%,8月份旧房销售6个月连续下滑,新屋销售年率为七年来最低,新屋建筑量和建筑许可的绝对数均为12年来单月最低。
次贷危机出现后各国央行采取了救助措施。救助措施包括向银行间市场提供短期流动性贷款、做出保障性声明或承诺、增加贷款抵押品种、降低利率等措施。起初,关于救助也有争论。比如英国英格兰银行经过一两个星期之后才终于决定救助北岩银行。该行行长发布了郑重声明,坚持防范道德危险的重要性。他要让那些没有妥善管理风险的银行受到损失并学到教训,而不是一旦出现问题就由央行提供流动性。但是当危机发生后,这种理念还是要面对现实,最后英格兰银行还是决定救助。
需要注意的是,媒体报道时都是欧洲央行注资多少多少亿、美联储注资多少多少亿,其中的关键字是“注资”。实际上,央行提供流动性时需要商业银行提供抵押品,需要支付利息,不是无偿拨付。这都主要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避免公众和金融机构有不切实际的预期。此外,央行的注资大多都是隔夜的,七天、一个月甚至三个月的注资是很少的。比如欧洲央行今天提供了900亿元的流动性,明天又提供了600亿元的流动性。其实第一天提供的900亿在第二天就到期了,第二天提供600亿元流动性时实际收回了300亿。有人将一段时间的注资金额加总起来得到了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数字是没有意义的。各国央行的一个救助措施是扩大抵押品范围。原来的抵押品只能是国债或者AAA级债券。扩大抵押品范围后金融机构就能借到更多的流动性。甚至有些折价的抵押品也可以按照面值来算。这体现了央行的救助行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原则还是救助都是短期的、有偿的。这个原则是需要强调的。
总的来说,各国央行出手坚决、迅速,从多方面连续采取行动;注意沟通,形成各主要央行间事实上的联手协调行动;大力救市的同时,妥善处理救市与预防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关系。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美国有可能进入减息周期,美联储已经减息50个基点,市场预期本月底美联储还要减息25个基点。我国目前面临一些通胀的压力,今年央行已经五次提高利率。这样,美国减息,我国加息,就会增加美元贬值的压力,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我国还是要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直接融资,分散风险。虽然次贷危机造成了全世界的恐慌,但从正面上看,美国这种金融创新还是分散了风险,对我国还是有启示意义的。
展望未来,大家的意见并不是很一致。美国财长保尔森就认为需要两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才能恢复信贷市场上的信心,格林斯潘则认为次贷危机高峰已过。我们的态度是认真地关注这件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得我们中国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得更加健康。
2005年新增贷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2005年新增贷款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