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1.27 万亿元,此举有何目的?会对贷款方带来哪些影响?
贷款增长较快释放了什么信号?我们先拆分看看贷款结构的分布。4月新增非金融企业贷款(含中长期贷款、短贷和票据融资)9395亿元,约占当月新增贷款总额的55%,同比多增6115亿元,占当月贷款同比多增规模的90%。从期限结构来看,4月新增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环比少增6979亿元,同比多增3391亿元;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少增4096亿元,同比多增2724亿元。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增贷款当中超过5成是来自企业贷款。针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高速增长。某经济学家指出,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企业贷款出现快速增长等一系列数据表明,疫情在初步控制后,企业复工率逐步提升,机构愿意通过贷款扩大再生产,是一种经济复苏的信号。
疫情发生以来,各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从金融倾斜到技术推动等多措并举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4月贷款增长较快也是政策支持的结果,可反映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顺畅,市场机制高效运行。
广义货币(M2)方面,央行披露的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增速10.1%,达到近年来的高位,重回两位数增速。而4月M2同比增长11.1%已超出市场预期,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速。央行此前解读称,M2增速上升比较多,总体上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比较多,推动了M2增速回升,全社会流动性持续保持在合理充裕状态。
另一个引起社会热议的数据,是住户存款减少7996亿元。有网友认为这是“报复性消费”引起的,事实上消费支出仅占了存款减量的一部分,住户存款大降7996亿元,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571亿元是股市上行阶段的存款迁移现象(即居民存款转移到了股市)。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17万亿元则由大量企业获信贷资金后转化而来。
有金融研究员分析,在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下,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在4月持续恢复。从目前数据反映的情况而言,国内经济恢复情况虽未100%走向正轨,但趋势是积极乐观的,宏观政策的落地效果也很显著。
总体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我国潜在经济增速相适应,高于受国内外疫情冲击的实际经济增速,有助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逐步回升至潜在增速附近,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的形成。我国经济韧性巨大,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请问“新增贷款”是什么意思?
第一:“新增贷款”是指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的增量,举例: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85241.19亿元,2009年7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81137.61亿元,那么8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104亿元(385241.19亿元-381137.61亿元约等于4104亿元),这个4104亿元就是新增贷款,是相对于上月末新增的;
第二:无论是贷款还是新增贷款都是指我国各金融机构向企业贷出的人民币贷款,(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包括1、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又分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2、非银行金融机构;3、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央行只贷款给其他金融机构,不向社会发放贷款,所以不包括在内;
第三:央行每月中旬发布上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及新增贷款,目前9月和10月的数据还没发布。
新增社融什么意思
社融一般指社会融资。社会融资,是指贷款人通过非传统银行贷款渠道筹集资金的活动。目前,除了银行贷款和政府直接投资的资金,都认为是社会融资渠道的资金。社会融资是经济实体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它弥补了单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供不应求等方面的不足。
拓展资料:
社会融资相对于新增贷款量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社会融资总量除了包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外,还进一步纳入股票、债券融资等,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的融资来源,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资金的供求状况。 央行2018年11月13日发布2018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97.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面对直接融资的逐年扩大,央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日增,为更好地执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人民银行酝酿推出了基于社会融资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增速指标”。该指标立足于描述社会融资规模,或将部分取代M2(现金+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存款)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考指标地位,意味着股市等资产价格将被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考量之中,从而有利于按照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来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监测范围。
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1月18日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标志着社会融资作为新的概念正式进入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与操作的实践。
2018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口径发生两次调整:第一次在2018年7月,央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两项纳入社融统计;第二次在2018年9月,央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融统计。
社会融资总需求发展趋势往长远的看,相对于窄口径的M2平稳增长,2013年社会融资总需求将维持在高位。
融资支持
一方面,合理的投资增速需要融资支持。市场对2013年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期分别为7.8%和20%左右,对应社会融资需求大致需要增长20%左右。而投资增速与资金增速基本一致:2009-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复合增速为26.7%,而资金来源复合增速为28.5%。
本付息压力较大
另一方面,2013年还本付息压力较大。截至2012年10月,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2万亿元,假设最后两月共新增1万亿元左右,那么2012年末贷款余额将达到63万亿元。最新披露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7%,假设2013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6.5%的水平,那么2013年人民币贷款利息支出将达到4.1万亿元。再加上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债券和民间借贷等融资渠道,刚性利息支出将达6-7万亿元。
2013年,新颁布的银行贷款,不用抵押的,具体是怎么回事啊
就是无抵押贷款,简单的来说,你有一套120平方的商品房..价值100万,你如果拿去抵押的时候你可以贷到80--95万,等你还钱还不起的时候,银行会直接请你搬家,不搬就请催债公司上门,你报警也没有用的。。。。你如果是做无抵押的话,钱还不了的时候,银行是没有直接权利收取你的房子,只能通过法院申请。抵押贷款利息很低就是几厘的息,,无抵押利息有点高,最高2分5。
新增银行贷款中居民房贷占了多大比例
刚刚了公布7月份的信贷数据,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只有4636亿元,环比少增9164亿,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4773亿,因为居民中长期贷款中绝大部分都是房贷,这意味着新增房贷占7月份新增贷款的100%。这相当于7月份一整月股市的交易量都是散户的,机构纯粹坐冷板凳而已。过去中国的信贷主要是给企业等机构,如今却主要贷给了居民,这与西方国家的银行十分类似了。
再看M1和M2,分别增长25.4%和10.2%,M1的走高可以解释为企业持币观望,经济步入流动性陷阱,M2增速的回落至一年来的低点, 一方面是因为基数效应(去年为救市投入大量货币),另一方面则是低信贷导致的信用派生效应下降。M2的回落不等于流动性的减少,因为经济活动的规模增长也在放缓。
尽管居民房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以上,但不能因此而断言房地产还将繁荣依旧。就像去年上证综指在5000点以上的时候,场内和场外融资也是异常火爆,融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但换来的却是股灾。
利率的下行趋势十分明显,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这中间有人民币汇率维稳的因素。M2增速跌至10.2%,如果换了去年,早就降准了,因为去年的M2增速目标是12%。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M2增速目标提高至13%,按理说更应该降准了,为何不降呢?因为企业的活期存款大幅上升,降准就没有必要了。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8-15,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搜狐焦点网,为您提供房产信息,房产楼盘详情、买房流程、业主论坛、家居装修等全面内容信息
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创历史同期新高,这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新增人民币贷款在6月的金融数据中全面回暖 ,不止人民币贷款,还有社会融资规模,双双创下历史同期的最高值。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7月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81万亿元,同比例多增6867亿元 ,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高值。
随着各项经济政策的稳步实施,在金融机构领域内也持续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信贷方面 有效需求显著回升 ,而且信贷的结构也明显得到了优化 ,故6月份金融数据整体超出市场预期 ,浴室长 宏观经济继续复苏向好的方向发展。
新增人民币贷款创同期新高 ,说明了贷款期限结构改善 ,从6月份新增贷款及结构来看 ,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大约有4167亿元 ,比较5月份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 短期的贷款同比 环比也都出现了增长 ,这反应出了居民的生活不断加快恢复 ,带动了消费需求,而且国内房地产需求也在明显回温。
新增人民币贷款创同期新高说明了社融增量超出预期 ,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融资仍然是主要贡献项 ,在财政靠前发力的背景之下 ,上半年各地已经实际发行了3.4万亿元专项债 ,发行进度约为99% ;6月份单月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达到了1.93万亿元 ,净融资额达到1.7万亿元 ,同比增加了1亿万元 进而把政府债券融资维持在高位。
新人民币贷款创同期新高也说明了金融数据短期或延续偏强走势。总体来看 6月份金融数据大额冲高,信用效应明显,与此同时 为助力经济运行能够尽快回到常态,在短期内金融数据仍将延续偏强走势。另外考虑到下半年经济恢复过程中整体上将较为温和,外部金融环境收紧,应该不会动摇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
对于2013新增贷款和2017年贷款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