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加速处置 仍有地区不良贷款率偏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甘肃及大连等地不良贷款率仍相对偏高,其中,甘肃地区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到6.74%。
超八成地区不良率降低
日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0年银行业已开始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全年处置不良贷款超3万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七八千亿元,2021年可能需要处置的不良贷款规模还会增长,这一趋势甚至会延续到明年。
从下降幅度来看,超过1个百分点的有山东、大连。其中,2020年12月末,山东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713.86亿元,较年初减少521.06亿元;不良贷款率2.23%,较年初下降1.05个百分点。
从一线城市来看,截至2020年末,北京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55%,上海及深圳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79%、1.48%,其中,上海不良贷款率相比2019年降低0.1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压降约68亿元。
另外,河北、山西、江苏、江西等多个地域不良贷款率也有所下降。
甘肃等地不良率仍偏高
经统计,不良上升地域包括天津、海南、浙江等地,其中天津地区不良贷款上升较高,由2019年四季度的2.29%上升至2020年四季度的3.04%,共提升0.75个百分点。
天津银保监局近期召开会议总结,2020年,天津全年处置不良资产约1043亿元,完成处置任务的140%,影子银行业务持续收敛,P2P网贷风险机构实现出清。会议认为,天津银行业保险业整体运行平稳,各项风险总体可控,但面临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需要认真应对,妥善处理。
公示数据显示,甘肃、大连等地不良贷款率仍偏高,其中,截至2020年末,甘肃地区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到6.74%,但甘肃地区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1.82%、2.6%、2%。即便如此,甘肃地域不良贷款率仍较2019年有所改善,该地区2019年四季度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7.86%,相比来看,2020年已下降1.12个百分点。
大连地区来看,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到4.85%,但相比去年2019年的6.63%已降低1.78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末,大连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629.42亿元,相比年初下降了200.43亿元。
P2P平台贷款余额意义
贷款余额,通俗的说就是,截止当前,平台已经贷出去,但还没有还款的本金(不含利息);贷款余额是衡量平台的经营规模、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
贷款余额高,说明平台的借贷规模大,同时,可能相应的流动风险也高,一旦无法如期收回借款,平台对投资人的兑付压力增大,就可能崩盘。
P2P行业现状分析是怎样的
前景不错,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P2P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P2P网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发展态势异常火爆。进入2015年,P2P行业依然延续着这样的发展态势。据数据显示,2015年4月,我国新上线P2P平台数量持续增加,达143家。但与此同时,整个行业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P2P诈骗平台”也成倍上升。
据统计,2014年全年,问题P2P平台总数为275家,其中诈骗类平台高达126家,占比45.8%,占了将近半壁江山。而2013年问题平台的总数为76家,诈骗平台为5家。一年间,诈骗平台的增长率高达24倍。
一方面,P2P行业仍然延续着高速增长,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国内P2P行业成交额为3291.94亿元,这一数字是2013年的3.68倍,是2012年的14.4倍,增速虽然放缓,但行业仍呈高速发展之势。另一方面,与当前P2P行业蒸蒸日上的景象伴生的,则是跑路、倒闭、坏账风波不断。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便发生287家平台倒闭、跑路、提现困难。这种混乱局面,让大批投资人止步观望,担心血汗钱打水漂。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已严重影响P2P行业的发展。
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P2P平台数量已接近2000家,资金规模也达万亿元。短短几年的时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P2P借势上位,已迅速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头号明星。而未来伴随着企业巨头的介入,行业洗牌将在所难免。
盛松成:P2P不会消亡 将合规健康发展
P2P行业“爆雷”不断,仅最近三个月,超过250家平台出现不同程度问题,其中甚至包括一度正常运营、累计成交额超百亿的平台。尽管P2P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平台存续率一直不高,但短时间内出现如此严重的情况,在P2P行业近10年来的发展中仍属罕见,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近期出现的爆雷潮,使舆论从过去对P2P一窝蜂似的热捧,迅速转变为一边倒地责难和否定,最极端的评论甚至认为99%的P2P平台都将在这波爆雷潮中消亡。可以说,目前是P2P自该行业诞生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不过,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看,监管并非“一刀切”,而是趋于成熟、合理。如今监管已先行,公众和市场正确看待P2P,以及P2P企业自身的合规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P2P落地中国的初衷
P2P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发展的低成本新型借贷模式。作为舶来品,P2P随着拍拍贷于2007年成立正式走入中国,并在2012年至2015年呈现爆发式增长。P2P支持了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短板, 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完善。这是当时我国支持并鼓励P2P行业发展的初衷。
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发达等原因,小微企业的经营性贷款和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贷款往往难以达到传统金融的要求。而P2P显著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信息搜集成本,超越了传统社会的熟人借贷模式,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不利于小微借贷的局限,部分满足了个人消费和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同时也拓宽了大众理财的渠道。截至今年6月末,P2P贷款余额已接近1.32万亿元的规模。
P2P行业所推动的普惠金融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一是满足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零壹财经的统计,P2P网贷从2007年诞生到2018年7月,累计满足了约2500万借款人、7.2万亿元左右的资金需求(不包含线下理财平台);扣除净值标、可确认的假标和自融标,累计借款金额在5万亿-6万亿元。同时,P2P网贷累计为4000多万投资人(按各家平台投资人累计,数据包含重复计算的投资人)赚取投资收益4000多亿元(不包括待收利息、活动奖励、返利所得)。
值得一提的是,P2P行业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短期融资。企业从P2P平台获得的短期贷款在过去几年呈现指数式增长,从2012年、2013年约63.8亿元、456.0亿元,到2014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33.2亿元。随后,2015年爆发式增长到4000亿元,2016年更是翻倍达到8000亿元。
二是推动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了内需。消费金融贷款在P2P贷款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1.03%上升到2016年的5.07%,规模从11亿元大幅提高到991亿元,增长了90倍。受现金贷监管影响,大量P2P平台转型到消费信贷领域。据估计,2017年P2P平台的消费金融贷款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是2016年的4倍多,满足700多万人的消费需求。
二、P2P的优势在于信息中介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金融机构在其中起中介桥梁作用。这个中介作用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信息中介,二是信用中介。信息中介就是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金融的信息中介作用比较容易理解,大家都能看到,也没有多少争议,而对金融的信用中介作用就未必都有深刻的认识,很多人甚至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而这恰恰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所在。所谓信用中介就是金融中介机构在资金融通过程中,以自身信用作担保,保证出资人的本金和利息安全,承担起控制贷款风险的职责。
事实上,P2P诞生之初便是依靠着科技赋能,扮演起信息中介的角色。早在2016年6月,笔者就曾撰文提出P2P应主要定位于发挥“信息中介”职能,因为这恰恰是P2P网贷平台的优势。利用大数据和网络平台,P2P有助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此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但是,我国金融市场“刚性兑付”成风, P2P平台为了吸引资金,往往也不得不刚兑,实质上成了信用中介。而在信用中介职能方面,P2P目前还远远不如传统金融。一是风险信息不完备。大数据仅涵盖线上数据,线下数据的获取主要还得靠传统手段,而P2P所面对的贷款人一般都是小微企业或个人,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征信体系还远未完善,经营状况、信用风险等关键信息难以获取。二是风险控制手段不如传统金融。目前大部分P2P风险控制所依靠的房产抵押、风险调查等手段与传统金融所采用的手段大同小异,而风险控制程度远不如传统金融。有些平台甚至将风险调查外包。此外,P2P平台的风险补偿能力也很不足。
传统金融不仅从一开始就同时具备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这两个职能,而且其信用中介职能更为重要。所以现代银行发展了一系列风险管理能力,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定价、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等具体措施,还要求借款人满足一定的抵押、担保等贷款条件;放贷后还有贷后监控措施;在贷款出现坏账时,还有拨备、资本弥补等风险补偿手段。可以说,现代银行的着力点就在于其信用中介职能的发挥上,银行经营的成果也主要反映在信用中介上。
混淆了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使P2P平台成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但随着资管新规落地,P2P行业或将迎来其回归信息中介的发展契机。因为打破刚性兑付逐渐使投资者习惯于无刚兑的投资,也促使投资者的收益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重“匹配”而轻“保底”,将凸显信息中介职能的重要性,引导P2P回归信息中介的本源。
三、理性看待、冷静应对P2P“爆雷潮”
根据第三方网贷数据平台网贷天眼的统计,2018年以来,1月和7月连续两次出现P2P平台兑付危机,相继有241家和252家平台停业或出现其它兑付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呢?
当前P2P平台问题确实很多,但不应将其“妖魔化”。除了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P2P频频“爆雷”也有市场的客观原因。我们知道,风险往往在最薄弱的环节爆发。近期市场资金紧张在某种程度上可谓压在P2P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恐慌情绪引发的挤兑,甚至借款企业恶意逃债,加剧了风险传染和扩散。根据网贷之家统计,7月份P2P行业成交量为1447.54亿元,环比下降17.6%,同比下跌42.9%。更有730.88亿元资金流出,而去年同期有447.43亿元资金流入。实际上,任何一种金融业态都经不起大规模挤兑和逃债。
面对P2P行业的信任危机,应严格区分问题平台是属于具有真实但存在不规范业务的违规平台,还是没有真实业务或从事非法集资的违法平台。一方面,部分问题平台仍有活期理财业务,继续进行期限错配、资金池运作,从事信用中介服务,这些都属于违规性质,是资管新规出台前处于灰色地带的业务,也是行业中的普遍现象,但已经不适合当前的金融监管环境。对于此类具有真实业务平台的违规操作行为要加强引导,使其合理有序退出或转型。另一方面,部分问题平台涉及虚构借款标的、自融等行为,属于电信诈骗和非法集资性质,严重危及群众财产安全。对于这类虚假或涉嫌诈骗平台的违法行为则应大力打击,坚决关停并追缴相关资产。
从目前已发布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于P2P的态度已较为明朗,即对P2P行业实行“良性引导”,而非“一刀切关停”。8月4日,全国互联网金融整治办、P2P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办提出“允许合规机构继续经营”、“条件成熟的机构可按要求申请备案”等九项明确要求;8月8日,全国互联网金融整治办下发了《关于报送P2P平台借款人逃废债信息的通知》,要求各P2P平台尽快报送老赖信息;8月12日,监管部门提出十项举措缓释网络借贷风险;8月13日《网贷合规问题检查清单》108条发布,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P2P合规检查正式拉开帷幕。
近期防范化解风险的举措也表明监管部门对市场稳定的重视。8月16日,中国银保监会召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会,要求协助化解P2P爆雷风险。8月22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启动P2P网络借贷会员机构的自律检查工作,防范风险传染和扩散已成当务之急。
同时,恢复市场信心十分重要。P2P平台迟迟不能完成备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行业的信心。因此,一方面,可以根据《网贷合规问题检查清单》中的108条规定,加快检查P2P平台,允许合规平台予以备案。另一方面,通过行业协会与平台间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支持合规经营的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实现行业存量盘整过程中平台的合理整合、重组和淘汰。
在外部监管完善的同时,P2P平台自身也应加强自律和内部监管。爆雷潮加速了P2P市场出清过程,预计未来平台数量仍将进一步减少,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但P2P行业不会消亡,那些合规经营、以信息中介为主的P2P平台,在行业整合的过程中做实、做强、做大,有望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P2P平台也应向传统金融机构学习,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利用好大数据等科技金融手段的同时,保证充足的资本金,并实行有效的风险补偿措施。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P2P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存量转型路在何方?
2012年和2013年是P2P扩张的时期,2015年是其疯狂扩张的时期,2017年,借贷余额峰值突破亿万元,2018年,行业整顿,整体出清归零,P2P在历史舞台上终究还是谢幕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省份同步加快辖内网贷平台的清退,拍拍贷,你我贷,等等为代表的多家在美国上市的金融科技平台都相继披露网贷业务清零,越来越多的平台也通过输出技术,转型为助贷业务。
一、全国实际运营的P2P数量已经完全归零。
11月27日,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在一个公开论坛中说:
“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5000家,我们逐渐压降,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归零。” 刘福寿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的重大成效,其中全国实际运营P2P网贷机构已经由高峰时期约5000家,压降到3家;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8个月下降。
二、监管“清退信号”已日益明确。
除了在加强P2P的清退之外,更多的省份也在加快辖区内网贷平台的清退,防范化解网络借贷行业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该省第七批两家网贷平台自愿退出且声明网贷业务已结清。但是只有1%的平台清零网贷业务并成功完成了转型,毕竟要依靠股东强大的实力,才能够生存下来。
三、早转型才能成功生存下来。
很多P2P业务的公司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除了跑路之外,只能转型,变成助贷业务、助贷业务的模式也有三种:导流方式,融资担保方式和联合带方式。不管怎么样,网贷企业只有成功转型才能被市场留下,才能有活下来生存下去的余地。
P2P行业未来发展如何?
按照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划分,互金行业包括了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网贷p2p、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金融门户、众筹这7大板块,在国家大力倡导“互联网+”的政策东风以及金融行业的革新转型趋势下,网贷p2p肩负着金融行业开拓者的荣光。
首先,随着国家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普通老百信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依托互联网而生的网贷p2p市场需求巨大。从资金端来看,普通老百信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上至退休大爷大妈,下至青葱顽童都能对投资理财这个话题侃侃而谈,而网贷作为一种前卫的投资理财方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有一定资金积累的70、80、90后。从媒体公布的网贷行业3月成交总量来看,2017年3月网贷p2p行业单月实现了2508.43亿元的整体成交量,环比上升22.76%,单月成交量达到历史最高。
从资产端来看,国家正大力倡导并推广实施普惠金融服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口号下,普通老百信创新创业的激情正一步步被点燃,其中资金从哪里来?除了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多有资金需求的普通老百信开始接受以网贷p2p为主的网络借贷方式。流程简单便捷,审核快速高效,利率费用合理等优势成了资金需求者选择网贷p2p最重要的原因。截止3月底,网贷p2p贷款余额已达9209.66亿元,当然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为创业者提供的启动金,也包括了经营性贷款、消费性贷款等多种多样的资金用途。也就是说网贷p2p能够触及的地区以及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在普惠金融服务的大趋势下,市场前景甚为广阔。
关于2013年底山东省p2p贷款余额和山东省p2p平台最新消息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