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贷款理论的提出者是谁
亚当·斯密,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 ,商业性贷款理论也叫生产性贷款理论,它是商业银行资产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为保证商行资金的高度流动性,其贷款应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商业贷款理论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盛行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可分为哪三个发展阶段?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可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是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名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一书。
基本观点:
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的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种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与商业周转有关的、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有偿性贷款,而不能发放不动产等长期贷款。银行贷款应该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商业票据为凭证。
局限性:
①这种带有自偿特征的放款理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
②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充分利用长期负债;
③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且使银行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周期及其带来的风险。
2、资产转移理论
亦称为可转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
基本观点:
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以下条件:
①信誉高,如国债或政府担保债券以及大公司发行的债券;
②期限短,流通能力强;
③易于出售。
局限性:
①证券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当银根紧缩时,资金短缺,证券市场供大于求,银行难以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出售证券;
②当经济危机发生使证券价格下跌时,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却很少有人购买甚至不购买,这与银行投资证券以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初衷相矛盾。
3、预期收入理论
该理论是一种关于商业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
基本观点:
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无论是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就可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局限性:
①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
②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并不一定具有偿还能力。
扩展资料: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的主要阶段有:
①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
②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
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
各国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财务规划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与存续期间缺口管理模型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
请分析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性理论及预期收入理论的基本思想与优缺点?
商业性贷款理论是商业银行资产理论中的一部分,为保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银行贷款应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商业贷款理论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由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提出。
(1)主要思想: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 其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即基于商业行为能自动清偿的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由于这种理论强调贷款的自动清偿,也被称作为自偿性贷款理论;又由于该理论强调商业银行贷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并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因此也被称为真实票据论。
根据这种理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即使发放这些贷款,也应将其限制在银行自有资本和现有存款水平的范围内。
(2)优缺点:
优点: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强调银行应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经营。
局限性: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余额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使银行资产过多地集中于盈利性较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上。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商业贷款理论不主张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长期性设备贷款和农业贷款,这样就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该理论忽视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在经济萧条时期,就难以自动清偿,因此短期自偿性贷款的自偿能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资产可转换理论/可转移性理论/可售性理论:
(1)主要思想:
这种理论认为,流动性依然是商业银行需要特别强调的,但银行流动性的高低,是由资产的可转让程度决定的。银行能否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掌握了一定量的,信誉好,期限短,且易于出售的证券,并在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地、不受损失地出售或转让出去,银行就能维持其经营的流动性。持有那些容易在市场上变现的资产。其基本要求是:信誉高、期限短、容易转让。这种理论的支配下,商业银行开始更多地持有有价证券。
(2)优缺点:
该理论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市场是否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当经济出现紧缩时,资金普遍短缺,证券供给会大大超过需求,价格下降,银行不仅会蒙受资产损失,流动性也可能受到威胁。
商业贷款理论的重要作用
商业贷款理论奠定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这一原则已成为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运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其次,该理论强调银行应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经营,这为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贷款论的理论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该留念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余额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使银行资产过多地集中于盈利性较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上。尽管活期存款流动性很强,但按“续短为长”的原理,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间,总会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这部分资金可用于发放长期贷款而不会影响其流动性;
其次,该理论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商业贷款理论不主张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长期性设备贷款和农业贷款,这样就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再者,该理论忽视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的清偿受制于外部的市场状况。在经济萧条时期,就难以自动清偿,因此短期自偿性贷款的自偿能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关于商业银行的商业贷款理论和商业银行信贷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