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连续两年回落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连续两年回落
2018年全年房地产贷款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比2017年占比低1.2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市场“严控”的背景下,房地产信贷情况是市场的焦点之一。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15日的2018年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回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指出,2018年房地产贷款增速出现平稳回落。
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回落
阮健弘介绍,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8.7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2017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贷款增加6.45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9%,比2017年占比水平低1.2个百分点,比2016年低4.9个百分点。
她表示,从结构上看,一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17年低。2018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2017年回落4.4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比2017年高。2018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0.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比2017年高5.5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4.32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2017年低3.1个百分点。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2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56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1.1%,比2016年占比低3.7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比2016年末回落14.5个百分点。
新年首次降准实施,楼市影响几何?
1月4日,央行宣布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
对于昨日实施的新年首次降准,此前有多位市场人士提及,降准或有利于引导房贷利率下行。但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分类指导”这一大的调控框架下,再次走全面刺激楼市老路的可能性不大。
此前,国内部分地区房贷利率松动的新闻已受到市场普遍关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新京报记者指出,房地产市场核心是看杠杆,也就是首套房资格的认定和首套、二套房贷款的额度,这些现在都没有变化,所以市场利率的轻微波动对于市场影响很小。
展望未来,在严控的大基调下,市场对房价的预期也有所变化。央行此前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对下季房价,27.4%的居民预期“上涨”,49.6%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1.8%的居民预期“下降”,11.1%的居民“看不准”。
将这份季度调查较前几次结果对比着看,预期“上涨”的下降了(上季度为33.7%),预计下降的有所提高(上季度为9.6%)。
据新华社,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记者宓迪)
六大行50%新增贷款流向房地产,透露出这些房价信号
如果问影响买房计划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除了脱口而出的房价以外,很多人肯定还会说房贷,往大了说就是信贷政策。众所周知,我国的房地产是政策市场,而信贷政策则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房地产走向的晴雨表。
对于购房者来说,贷款利率的高低以及放款周期的长短都是影响买房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房企来说,信贷政策的变动直接关乎到融资渠道以及成本的大小。那么,过去一年的房贷情况如何呢?未来信贷政策又会怎样影响房价呢?
近期,各大上市银行先后公布了2018年年报。
根据中工农建邮交等六家银行的年报来看,2018年新增贷款及垫款共计5.13万亿元,其中,个人贷款共计3.12万亿,占新增贷款总额的60.8%。在个人贷款当中,个人住房贷款额度共计2.53万亿,占个人贷款总额的81%,占新增贷款总额的49.3%。
说得通俗一点,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在过去一年当中,有一半的银行贷款是房贷,而且在个人贷款当中,超过八成都是用来买房。
那么,面临严厉的楼市调控,房贷占比为何还如此之高呢?
首先,房贷利率出现了下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买房的成本,随着房价预期趋于稳定,市场潜在的住房需求依然保持旺盛。
其次,严厉的楼市调控,炒房客已纷纷离场,在政策的呵护下,各大银行不断加大了对自主购房需求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购房的积极性。
第三,这是由按揭贷款的性质决定的,它一直都是银行的优质资产,与其他形式相比,产生不良贷款的概率较低。
不过,虽然房贷占比较高,但是与以往相比,六大行住房贷款增速则出现了下滑。
2016年,六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大约维持在30%的水平,到了2017年增速则在20%左右,而去年同比增长速度普遍不到20%,中建交三大行甚至不到15%。换言之,虽然去年房贷比例并不低,新增贷款的一半都流向了房地产,但通过最近几年的纵向比较来看,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速是不断下滑的态势。
那么,六大行的年报以及这些数据的变化,传递出哪些市场信号呢?
第一,房产依然是普通家庭重要的资产配置形式,而且也是保值升值的稳定渠道。
从六大行年报数据来看,个人住房贷款额度占个人贷款总额的81%,占全部新增贷款总额的49.3%,这说明了什么呢?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房地产调控以后,在防止房价大起大落的调控目标下,人们对房价走向的预期逐步稳定。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房产依然是目前可以找到的资产保值升值的稳定手段。根据统计,目前房产已经占据了工薪家庭资产比例的七成,这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第二,差异化的房产信贷政策正在落地,支持自住性购房需求的信贷氛围正在形成。
去年,新增贷款的一半都是房贷,在遏制投机炒房的调控背景下,这部分贷款可能基本都是自主性购房需求,而且六大行在年报中均提及了要支持自主性购房需求。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即按揭贷款主要用于支持首套房或者改善等自主性需求,对投机性甚至投资性购房会有严格管控,而且房贷利率也会适当下调,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合理性购房需求的信贷氛围。
第三,在防范风险的背景下,稳杠杆还会继续,房地产仍然是政策监管的重点对象。
虽然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例较高,但是最近三年的增速则是下滑的,这与两三年来的严厉的调控政策紧密相关。今年2月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曾表示,2019年仍然会紧盯房地产金融风险,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实行审慎的贷款标准。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稳步去杠杆还会继续,这意味着房地产仍然会是政策监管的重点对象,不过主要还是对投机等非合理性贷款需求的监管。
第四,房企融资环境趋于改善,房贷资金流入楼市有利于改善现金流吃紧的情况。
楼市调控这两年多,不少房企都面临着现金流吃紧的情况,从去年年底以来,房企融资环境就有了改善的迹象,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40家上市房企共完成融资1024.2亿元,环比上涨85.25%,这是继2017年11月之后,再次跨过了千亿门槛。随着偿债高峰期的来看,除了融资,占据一半比例的按揭贷款流入了楼市,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改善房企现金流吃紧的情况。
对于2019年的房地产,有业内人士认为,从过去十几年的调控来看,最核心的政策就是信贷,只要今年信贷政策不出现明显变动,其他的宽松信号,对楼市的影响都有限。目前松紧适度的信贷政策既可防止房价反弹,也可防止房价下跌,从而促进房价稳定,这将是贯穿今年楼市的大趋势。所以,对购房者而言,什么时候考虑买房都不会晚,但无论选择什么时候,都不要盲目跟进,应该量力而行,因为未来的住房选择可能会越来越多。
央行上海总部: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3358亿元 同比少增875亿元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人民银行上海总部7月15日消息,2019年上半年上海货币信贷运行情况今日发布。
一、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3358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5亿美元
6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7.8万亿元,同比增长8.0%,较同期全国贷款增速低4.5个百分点。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2万亿元,同比增长9.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和1.5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3358亿元,同比少增875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1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3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218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6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8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08亿元,同比多增106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80亿元,同比多增55亿元。
6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56亿美元,同比下降13.2%。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25亿美元,同比少增2亿美元。6月份,外币贷款增加24亿美元,同比多增22亿美元。
二、上半年人民币个人住房贷款增加537亿元,境内非金融企业票据融资增加637亿元
上半年新增人民币住户消费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537亿元,同比多增254亿元;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减少51亿元,同比多减191亿元;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增加283亿元,同比多增168亿元。
上半年人民币境内非金融企业固定资产贷款、票据融资、融资租赁和并购贷款分别增加1046亿元、637亿元、223亿元和220亿元,同比分别少增55亿元,多增526亿元、93亿元和23亿元;贸易融资减少97亿元,同比多减271亿元。
三、上半年非金融企业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房地产开发贷款减少29亿元
当月新增的本外币非金融企业贷款(不含票据融资)按贷款投向划分,主要投向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三个行业贷款分别增加641亿元、443亿元和268亿元,同比分别少增286亿元、187亿元和58亿元。上半年投向境内大型企业的贷款增加635亿元,同比少增1460亿元;中型企业贷款增加1100亿元,同比少增248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减少152亿元,同比少减236亿元。
上半年本外币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343亿元,同比少增210亿元。按贷款用途分,住房开发贷款增加232亿元,同比少增70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增加108亿元,同比少增21亿元;商业用房开发贷款增加220亿元,同比少增26亿元。
四、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8164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04亿美元
6月末,上海本外币存款余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较同期全国存款增速高3个百分点。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2.2和5.9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8164亿元,同比多增436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123亿元,同比多增192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24亿元,同比多增177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54亿元,同比多增83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713亿元,同比多增1304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734亿元,同比多增2694亿元。
6月末,外币存款余额1342亿美元,同比增长9.1%。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104亿美元,同比多增0.5亿美元。6月份,外币存款增加32亿美元,同比多增48亿美元。
五、上半年人民币个人大额存单增加1715亿元,境内非金融企业结构性存款增加1069亿元
分部门看,上半年人民币个人存款中大额存单增加1715亿元,同比多增1115亿元;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分别增加542亿元和78亿元,同比多增330亿元和562亿元;结构性存款增加262亿元,同比少增478亿元。
人民币境内非金融企业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和活期存款分别增加1069亿元、659亿元和408亿元,同比分别多增4亿元、766亿元和1551亿元;保证金存款、协定存款和定期存款分别减少949亿元、536亿元和323亿元,同比分别多减2330亿元、少减122亿元和60亿元。
2019年上半年上海货币信贷运行情况附表.xlsx
央行:上海2月份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少增45亿元
3月13日,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2020年2月份上海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具体而言,2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7.9万亿元,同比增长4.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31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与上月持平。
2月份人民币贷款减少112亿元,同比少减9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减少32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0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135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5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4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2亿元。
2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49亿美元,同比下降0.5%。当月外币贷款增加9亿美元,同比多增23亿美元。
2月份新增人民币住户消费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9亿元,同比少增45亿元;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减少145亿元,同比多减34亿元;个人其他消费贷款减少186亿元,同比多减70亿元。
2月份人民币境内非金融企业经营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分别增加211亿元和28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55亿元和少增34亿元;票据融资和并购贷款分别增加49亿元和12亿元,同比分别多增6亿元和19亿元;贸易融资和融资租赁分别减少108亿元和35亿元,同比分别多减78亿元和18亿元。
2月份非金融企业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制造业。当月新增的境内非金融企业本外币贷款(不含票据融资)按贷款投向划分,主要投向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制造业,三个行业贷款分别增加65亿元、42亿元和3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34亿元、29亿元和少增60亿元。
2月份本外币房地产开发贷款增加17亿元,同比多增29亿元。按贷款用途分,住房开发贷款减少14亿元,同比少减1亿元,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减少31亿元,同比多减35亿元;商业用房开发贷款增加34亿元,同比多增32亿元。
2月末,上海本外币存款余额13.6万亿元,同比增长9.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末高1.1个百分点。
2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360亿元,同比多增135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3亿元,同比多增8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79亿元,同比多增1953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43亿元,同比少增16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91亿元,同比少增537亿元。
2月末,外币存款余额1408亿美元,同比增长8.3%。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3亿美元,同比少增11亿美元。
11月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加4013亿元,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看出来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去贷款买房。现在的余额已经增加了4000多亿元。说明人们在生活中的经济压力真的特别大。
对于现有住房贷款增加和个人住房贷款增加的原因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