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对银行各方面有什么影响?
银行其实就是一个借钱的人,不良贷款增加就是欠债不还的人多了,有什么影响你应该能够想像,只要数量多到一定程度,银行就没有现金流转,最终陷入破产。
银行自身发展看重的指标很多,比如说贷款质量,资本周转率,资本充足率等等
不良贷款影响的方面很多了,最基本的就是表现最直接的:每股收益,总利润,资本周转率等等
具体的法律条文参见人民银行相应的管理条例,远不止ls说得那点。
其实目前的情况下,中国银行的安全边际还是很高的,我最为担心的主要还是房地产行业的崩溃。因为这会造成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
平安银行净利下降逾一成 个人贷款不良率走高引关注
记者 贺向军 实习记者 张梦依 报道
近日,平安银行发布的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该行实现营业收入783.28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净利润136.78亿元,同比减少11.2%,主要系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所致。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65%,与上年末持平,不良规模增长8.1%至413.13亿元,拨备覆盖率214.93%,同比上涨31.8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该行逾期贷款占比上升,且个人贷款不良率偏高,考虑到该行个人贷款占比超五成,其资产质量仍存在下行压力。
净利下降11.2%
据半年报披露,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41786.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负债总额38272.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吸收存款余额24861.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资产负债规模呈稳健增长态势 。
盈利方面,2020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83.28亿元,同比增长15.5%,受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大拨备计提力度等影响,该行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78亿元,同比减少11.2%,这是自2009年以来,平安银行净利润首次出现下滑。
从营业收入项目看,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速。由于该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利息净收入增长15.3%至503.05亿元,同期非利息净收入280.23亿元,同比增长15.8%,主要原因是该行个人代理基金及信托计划手续费收入、债券投资收益等非利息净收入增长。
尽管平安银行营收增势强劲,但受累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大幅攀升,该行净利仍出现两位数下滑,在已披露中报的上市银行中,降幅位于前列。
数据显示,上半年,平安银行计提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为384.91亿元,同比增长41.5%,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计提减值损失323.02亿元,同比增幅36.9%,债权投资计提信用减值损失49.52亿元,同比增幅299%,抵债资产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6.37亿元,同比增长61.7%。扣除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前,该行实际营业利润为561.5亿元,同比增幅18.9%。
平安银行表示,主动加大拨备计提主要是考虑到新冠疫情对经济和资产质量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本行综合考虑外部经济发展、行业和区域风险变化等因素,对宏观经济预测的前瞻性参数进行更新和调整,另一方面,本行对受新冠疫情影响申请延期的个人和企业,以及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增加疫情影响的管理层叠加减值准备计提,进一步增强风险抵补能力。
盈利下滑的同时,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亦承压。
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65%,与上年末持平。同期该行不良规模有所扩张,增长8.1%至413.13亿元,逾期贷款占比2.28%,较上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4.93%,同比上涨31.8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对资产质量造成较大压力。截至2020年6月末,该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56%,较上年末上升0.37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应收账款和个人经营、消费贷款问题最为突出。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2.35%,较上年末上升0.69个百分点,主要系疫情导致的大面积停工停产、居民收入下降、消费需求收缩所致。个人经营性贷款、小额消费贷款和其他保证或质押类贷款不良率2.66%,较上年末下降0.89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零售业务大幅下滑
半年报显示,平安银行上半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5084.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其中企业贷款10906.53亿元,占比43%,个人贷款14177.55亿元,占比57%。
零售业务方面,自2016年以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为主的新一届领导队伍上任起,平安银行迈开了零售战略转型的步伐,确立了"以零售为核心,打造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核心战略以及" 科技 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 的十二字方针。经过三年的转型发展,截至2019年末,该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99.73亿元,同比增长29.23%,占比58%,零售业务净利润194.93亿元,同比增长13.8%,占比69.1%。
进入2020年后,平安银行进一步提出新三年战略举措,推动零售业务转型的换挡升级,但中报显示,该行零售业务占比和净利润均有所下滑。
2020年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余额13447.49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32.2%,占比较去年下降0.7个百分点。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33.53亿元,同比增长12.33%,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5.3%,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同时,该行加大了零售资产的拨备计提力度,零售业务净利润74.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30.8%,在净利润中占比为54.7%,同比下降15.5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2020年上半年,平安银行"新一贷"发放462.17亿元,2020年6月末,"新一贷"余额1479.8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此外,该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出现一定下滑,同期该行信用卡流通卡量达到6148.01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9%,信用卡贷款余额5125.0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2%。
对于零售业务的下滑,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一方面是逾期和坏账在疫情影响下有比较显著的增加,但在同业中还是处于中等水平,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了新的贷款的发放。所以信用卡、新一贷的余额今年上半年都没有明显增加。
对公业务方面,平安银行加大对实体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上半年,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日均余额23096.17亿元,同比增长16.5%,企业贷款平均收益率4.39%,较去年同期下降69个基点。
此外,平安银行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该行单户授信 1000 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为 1148.74 亿元;2020 年 6 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达 68.25 万户, 贷款余额 2371.11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73%,在全行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 9.5%。
不良率连年攀升 河北银行资产质量存忧
时代周报记者:曾令俊
6月27日,河北银行将召开2018年度股东大会,会议将对该行2018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2018年报等事项进行审议。
河北银行此前发布的2018年报显示,去年该行净利、营收双双下降,实现营收67.73亿元,同比下降了8.65%;实现净利润20.22亿元,下滑了25.58%。
与此同时,该行的不良率连年攀升。2011年至2017年,该行不良贷款率从0.8%飙升至1.61%。截至去年年底,河北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2.53%,同比增加0.92个百分点。
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按照监管要求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口径,而河北银行并未全部纳入。根据年报,河北银行去年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4.86%,远超当期不良贷款率。
“监管明确要求逾期90天以上的资产纳入不良,目的是让银行充分暴露不良,尽早释放风险,长远看也是为了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华南某股份制银行资深从业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对于不良率增加以及上市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向河北银行发送了采访提纲,但截稿时未获回复。
营收净利双降
截至2018年末,河北银行资产总额3422.53亿元,较年初增长1.63%。但2016年至2018年,河北银行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总体均呈下滑趋势。2018年,该行营收67.73亿,净利润20.22亿,同比分别减少8.6%、25.6%。
具体来看,该行去年利息净收入60.72亿元,同步下降1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07亿元,同比下降39.6%;资产减值损失18.37亿元,同比增长22.4%。
该行反映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也不乐观。数据显示,2016年~2018年,河北银行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99%、0.84%、0.6%,资本利润率分别为16.11%、13.58%、8.07%,均呈现下降态势。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18年末,河北银行逾期3个月以内(含3个月)贷款14.99亿元,逾期3个月至1年(含1年)贷款70.32亿元,逾期1年以上3年以内(含3年)贷款17.56亿元,逾期3年以上贷款2.48亿元。该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合计达到90.36亿元,与该行不良贷款率余额存在43.28亿元的差距。
“监管机构要求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口径,希望借此摸清风险底线。此前这些不良资产隐藏在关注类的贷款,给监管机构对风险的判断会造成一定干扰。”上述股份制银行从业人士说。
2012年,该行拨备覆盖率达到423.74%,但此后多年几乎呈断崖式下跌。2018年末,河北银行拨备覆盖率进一步下降至111.85%,已经跌破了监管对于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120%-150%)的红线。河北银行近期还因涉及违规掩盖不良资产被审计署点名。近期,审计署发布的《2019年第1号公告:2018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中,包括河北银行在内的23家金融机构因通过以贷收贷、不洁净转让不良资产、违反五级分类规定等方式掩盖不良资产,涉及金额72.02亿元。
4月30日,中信证券公布的《关于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之上市辅导工作报告第28期》中提到,河北银行结合审计署的相关检查情况,积极对逾期贷款分类施策,加紧清收,并已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交了书面说明。截至2018年年末,河北银行已经根据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将涉及的逾期贷款划入了不良贷款。该行在年报中表示,加大处置信贷不良及风险资产力度,全年以现金形式收回不良贷款 8亿元。
上市无突破
资产质量连续多年下行,或许对河北银行的上市进程造成了影响。
早在2012年1月,河北银行便宣布拟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并于境内上市,并正在接受中信证券辅导。2015年3月,该行在当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开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议案》及《关于本行转为境外募集股份的议案》,也就是说河北银行由最初的A股上市转为谋求H股上市。
然而不到半年,该行上市计划再度生变。2015年8月,河北银行又审议通过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由H股调整为A股的议案》。
这些年来,中信证券先后发布了28期上市辅导工作报告。在最新一期的辅导报告中,河北银行称,中信证券的辅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股权结构看,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该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19.02%;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列第二和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9.55%和7.75%。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去年末,河北银行前十大股东中,中城建设投资控股、南京栖霞建设集团、北京理想产业发展集团、南京栖霞建设股份等四家股东存在股份质押对情况,质押股份合计8.39亿股,占该行总股本的14%。
2017年8月,河北银行完成新一轮的增资扩股工作,以3.72元每股的价格增发新股10亿股,募集资金为37.2亿元,其总股本变更为60亿股。得益于2017年的增资扩股工作,河北银行的资本金得到很大补充。
截至2018年末,该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34%、11.56%、11.52%,较上年末上升了1.07、1.43和1.42个百分点。
为了提升资本充足率,该行还在全力推动增资扩股。年报中提到,“为进一步补充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于2018年11月启动了新一轮增资扩股工作,截至年末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对于增资扩股的相关细节,该行并未回复。
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的原因有
一直以来,不良贷款问题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风险定价机制,整个风险的价格完全在政府的管制下;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的失衡,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拨改贷”政策的逐步实施,国企不再得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有相当影响。
二、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我国的投资体制缺乏责任制的约束,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的模式,由于投资项目的确立,系由有关部门包揽决定,银行只作为一个现成的贷款人。如遇到决策失误、立项不当,或经济环境变化,往往发生项目建成无法投产,或因重复建设,投产后产品积压,以及产销不对路、效益低下等。结果使贷款到期无力归还,造成逾期和呆滞,形成不良。
三、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弊漏。流动资金贷款原是填补国企自有资金不足,由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它的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但实际上它是银行垫付国企铺底的流动资金,是长期被企业周转占用,形成“短贷长用”。对这类贷款的到期还款,相应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一直为“借新还旧”。随着短期贷款到期申请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经批准展期后的贷款,如到期无力还款,次日起即属逾期贷款等规定的出台,堵住了没完没了的展期,贷款的逾期情况得到了真实反映,这是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实体经济拖累。银行是服务业,银行业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紧密关联。造成银行业经营困难,大量不良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经济压力日渐增大而造成的。而这种经济压力在目前看来不会立刻得到缓解。预计未来我国经济运行将是L型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因此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银行不良贷款率仍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银行业需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
对于不良贷款率上升影响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原因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