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中小银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我国中小银行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浦发银行(600000.SH);招商银行(600036.SH);兴业银行(601166.SH);中信银行(601998.SH);民生银行(600016.SH);光大银行(601818.SH);平安银行(000001.SH);华夏银行(600015.SH);北京银行(601169.SH);盛京银行(HK.02066);重庆银行(601963.SH);宁波银行(002142.SZ);广州农商行(01551.HK);重庆农商行(601077)。
本文核心数据:新三板发行规模;私募债行规模;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疫情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下降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急剧下降,据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1季度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指数波动下降,截止2021年1季度,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分别下降至62.3%和72.3%。
从我国当前几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来看,
——新三板融资规模下降
2015年以来,我国新三板市场中小企业挂牌数量和融资交易额整体波动变化,2020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8187家,全年挂牌公司累计股票筹资339亿元,截止2020年底新三板成交额1294.6亿元,发行金额337.6亿元。整体成交金额和发行金额较上年大幅增长,中小企业新三板融资功能有所提升。
2021年截止8月,新三板发行金额144.5万亿元,同比上年下降33.05%,挂牌家数7369家,同比下降12.8%。
注:2021年新三板发行金额为本年截止到8月06日数据,其余为8月13日数据。
——沪深两市融资规模涨跌不一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其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续贷余额分别较2020年年初增长31.34%和50.33%,中长期贷款余额较2020年1月末增长11.79%。
此外,数据还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银行业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5.88%,较2019年下降0.82个百分点。在贷款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利率大幅下降,说明在监管政策引导和银行机构的努力下,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小企业已上市中小企业私募债总市值方面,2012-2020年,经历了快速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17年中小企业私募债存管市值达到最高峰11848.78亿元,之后逐年下降,截止2021年2月底,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存管证券总市值7566.19亿元,最高峰减少4282.59亿元。
——中小银行支持力度持续
与权益类市场表现不同,我国中小银行成为当前小微企业融资最重要的渠道,对中小企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逐年提升,2019年来四中保持正增长,2021年1季度我国中小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0.9万亿元,环比增速7.2%。相比上述几类融资渠道,中小银行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更具持续性。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中小银行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有哪些
过去的五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明显增强,政策法律条件日趋改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扶持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继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称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以下称国发36号文件)。文件提出了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29条政策措施。根据国发36号文件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在加强财税支持、完善金融服务、健全服务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制定配套文件50多件,地方出台配套文件200多件。二是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以下称民间投资36条)。文件提出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形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还陆续出台了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42项实施细则全部出台,推动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向多元化、市场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三是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以下称国发14号文件)。文件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和税费偏重等问题,在加大财税支持、缓解融资困难、推动创新发展、支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集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等八个方面,提出了29条政策措施。这是国务院第一个专门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综合性文件,对于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修订后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扩大了行业覆盖范围。2012年,修订后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扶持的企业类型由原先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两大类变为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三大类,突出了国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二)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一是逐年增加财政资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增加,如预算内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从最初的10亿元已增至2012年141.7亿元,资金使用逐步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倾斜。二是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减按20%和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税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延长小型微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期,据税务总局测算,2011年为小型微型企业减税290亿元,惠及924万个体工商户;连续上调部分劳动密集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6%和4%统一降至3%;此外,还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免税,政策等。
(三)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是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和激励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各大银行相继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部,2009—2011年,连续三年实现小企业信贷增速、信贷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截至2012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给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分别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高出8个和1个百分点。小额贷款公司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80家,贷款余额达5921亿元。二是推动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采取营业税减免、各项准备金税前提取、资本金注入、担保费用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融资性担保业务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办法》,规范担保业的发展。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强,从2006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4亿元,7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9.38亿元,扶持3327家/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除了国发36号文件和国发14号文件外,2012年国务院还下发了《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支持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实现凝聚发展和开展节能减排。2009—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项目4160个,技术改造项目8527个,科技创新项目1.6万个。同时,在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5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专业化生产,发展新兴产业,共计支持项目1671个。2012年,国家相关部门下达了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35亿元,支持项目1083个,带动企业投资技术改造425亿元。
(五)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2011年10个省(市、区)启动该网络平台建设,2012年又有北京等15个省(市、区)的建设方案获批。“十二五”期间将培育认定500家国家示范平台,支持全国建立和完善4000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带动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截至2012年底,国家相关部门已认定208个国家示范平台,99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二是大力实施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工程。自2003年以来,组织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每年完成培训政策法规、工商管理和创业知识等培训50万人次。2011年,开始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000万元,重点支持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和培养。
(六)稳步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交流和市场开拓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组织签署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协议12个,如中国—东盟中小企业投资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中意曼达林基金等;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不断深化与法国、德国、瑞典、韩国、欧盟等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即政策磋商;相关部门还积极推动牵头成立了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建立了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和中德(连云港)中小企业产业合作区,同时实施中德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举办中瑞中小企业创新论坛,签署中瑞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等。从2004年开始创办的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9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也在我国成功举办7届。
参考: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资金制约,融资困难。
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其中资本制约因素尤为明显,尤其是处于资本积累阶段的小微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发展中的最大障碍。由于多数非公企业自身负债率高、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或担保等,很难获得银行的支持,融资难成为最大的“拦路虎”。
(二)人才普遍比较缺乏。
由于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高质量的人才匮乏,企业缺少对市场的预测和把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的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
(三)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一是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大多数非公企业无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应变能力明显不足。许多企业为家庭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动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相对落后,在产品质量控制、企业财务、安全生产等管理基础方面还比较薄弱,对市场行情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未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企业仍是厂房、车间和产品的代名词,文化、人文意识淡薄,职工与企业之间的亲和力较差。
(四)企业用地制约加剧。由于拆迁、置换、征用等具体工作环节困难加大等原因,一些项目落地的难度加大、周期明显延长。
(五)企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科技人才体系、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是继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称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以下称国发36号文件)。文件提出了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29条政策措施。根据国发36号文件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在加强财税支持、完善金融服务、健全服务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制定配套文件50多件,地方出台配套文件200多件。
二是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以下称民间投资36条)。文件提出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形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还陆续出台了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42项实施细则全部出台,推动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向多元化、市场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三是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以下称国发14号文件)。文件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和税费偏重等问题,在加大财税支持、缓解融资困难、推动创新发展、支持开拓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集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等八个方面,提出了29条政策措施。这是国务院第一个专门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综合性文件,对于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修订后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扩大了行业覆盖范围。2012年,修订后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出台,扶持的企业类型由原先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两大类变为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三大类,突出了国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二)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一是逐年增加财政资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增加,如预算内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从最初的10亿元已增至2012年141.7亿元,资金使用逐步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二是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减按20%和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税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延长小型微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期,据税务总局测算,2011年为小型微型企业减税290亿元,惠及924万个体工商户;连续上调部分劳动密集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6%和4%统一降至3%;此外,还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享受科技开发用品进口免税,政策等。
(三)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一是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和激励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各大银行相继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部,2009—2011年,连续三年实现小企业信贷增速、信贷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截至2012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主要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人民币给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分别比同期大、中型企业贷款高出8个和1个百分点。小额贷款公司从无到有,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80家,贷款余额达5921亿元。
二是推动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采取营业税减免、各项准备金税前提取、资本金注入、担保费用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融资性担保业务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办法》,规范担保业的发展。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强,从2006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4亿元,7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9.38亿元,扶持3327家/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河南农村信用社怎么查询余额
河南农村信用社查询余额,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操作环境:
品牌型号:iPhone13
系统版本:iOS15.3.1
app版本:v4.1.2
一、银行营业厅查询。持卡人可以携带卡片到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线下网点柜台查询余额。
二、ATM机查询。持卡人可以携带卡片在ATM机上查询余额。
三、在网上银行查询。持卡人可以下载河南农信APP,注册登录即可查询自己银行卡内的余额。
四、电话查询。持卡人可以拨打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客服热线,转接人工服务查询银行卡余额即可。
【拓展资料】
河南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于1951年,六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发展成为全省机构网点最多、服务区域最广、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HeNan Rural Credit Union)是由河南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成立于1951年,先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进行管辖,后由河南省委省政府直接管理。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和改革,现已成为拥有130余家县级联社,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5300多个营业网点,8万多在岗职工,存贷余额均居河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首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同时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信用社是中小企业的主要金融服务者。全省农村信用社坚持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创新信贷产品、优化办贷流程,大力支持县域骨干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着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农信社共支持中小企业78196个,贷款余额1548.86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近四成。
十八大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哪些?
一是逐步完善政策环境。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经营压力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税费偏重等问题,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简称“29条”,这是国务院首次针对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出台的专门文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印发后,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分工方案,将国发14号文件相关内容细化分解为75项重点工作,并与工商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的实施意见》。迄今为止,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45个配套文件,24个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
二是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2012年,中央财政各类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增加至141.7亿元并已全部下达,其中约80%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的各项准备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财税部门出台了惠企税费政策,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政策,各省(区、市)均按起征点上限执行,将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优惠范围扩大到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开展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同时,实施企业减负专项行动,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对小型微型企业3年内免收22项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三是进一步缓解融资难。不断完善金融政策,鼓励商业银行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的特色服务,增加贷款规模。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4.3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72%,连续三年持续增长。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629家,比上半年增加了362家;贷款余额5330亿元,前三季度新增贷款1414亿元。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1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了565家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所支持担保机构的新增贷款担保业务额达5686亿元,受保中小企业12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占85%。
四是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力度。今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作为支持重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工业中小企业改造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等进行改造提升。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能力。
五是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企业找不到、不敢用、用不起服务的问题,目前我们正推动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到2015年,将支持建立和完善4000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培育500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目前,已支持20个省搭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工信部还修订印发了《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的管理办法》,分两批共认定307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六是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第七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为中小企业搭建展览、展示、合作、交易的平台。其中,去年9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有来自全国各地和境外34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客商超过24万人次,达成合同金额60.4亿元、意向金额306.6亿元,签署了十余项国际合作协议,为各国中小企业提供相互借鉴和交流合作的宝贵商机。
七是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组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达2万场次,服务企业130多万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年共完成50万人次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1000人的领军人才培训。
关于2012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和2012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查询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