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支付工具控制权,以及控制下支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快速导读目录:
- 1、支付宝VIE事件是怎么回事
- 2、上演补贴大戏,Apple Pay在华有望翻身?
- 3、为什么说一枚Token正在改写移动支付乃至支付的未来
- 4、2 请列举三种我国知名的支付工具对优劣等进行对比。
- 5、互联网支付的互联网支付发展简史
支付宝VIE事件是怎么回事
支付宝VIE事件发生在2011年6月中旬,阿里巴巴集团将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控股的另一家中国内资公司。简单的讲,马云为取得支付宝做为国内合法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历,将原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重要核心资产“支付宝”划归马云个人控股另外一家公司名下。
此举(没有经过阿里巴巴董事会审批通过)触犯了目前国际国内契约合同法的主诣精神(没有经过双方统一协商),公然挑战现行法律底线。虽然赢得了支付宝广大的用户市场,但也严重损坏了其产业的信誉形象,撕开了契约合同并无实质约束的先例,一时引为轰动、热议。
拓展资料
7月29日晚,阿里巴巴集团、雅虎和软银今晚宣布,就支付宝股权转让事件正式签署协议,支付宝的控股公司承诺在上市时予以阿里巴巴集团一次性的现金回报。回报额为支付宝在上市时总市值的37.5%(以IPO价为准),回报额将不低于20亿美元且不超过60亿美元。
协议内容包括,支付宝将继续为阿里巴巴集团及其相关公司提供服务,同时,阿里巴巴集团也将获得支付宝的控股公司给予的合理经济回报。回报额为支付宝在上市时总市值的37.5%(以IPO价为准),回报额将不低于20亿美元且不超过60亿美元。
协议同时规定,阿里巴巴集团将许可支付宝公司及其子公司使用所需要的知识产权,提供有关软件技术服务。支付宝公司将会支付知识产权许可费用和软件技术服务费给阿里巴巴集团。该项费用为支付宝及其子公司税前利润的49.9%,反映了该等知识产权和软件技术的贡献,当支付宝或者其控股公司上市或发生其他变现事宜后,将不再需要支付上述费用。
上演补贴大戏,Apple Pay在华有望翻身?
入华一年有余,羽翼未丰的Apple Pay终于做出了一个符合中国市场的营销活动,即效仿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上演一场烧钱的补贴游戏。
从Boston Retail Partners统计的数据来看,Apple Pay在美国已经覆盖了接近40%的商家,一举超越PayPal成为美国使用最广泛的移动支付工具。与此同时,Apple Pay在中国市场却有几分铩羽而归的迹象,市场占有率不足1%,相比于合围了90%以上市场份额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如今,Apple Pay首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补贴,且最高可享受5折优惠,这一足够接地气的市场营销,会是苹果在华翻身的开始吗?
竞争者众,苹果抢食的可能性有多大?
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从未缺少过热闹,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百度钱包的补贴战一波接着一波,第二阵营的连连支付、京东支付、壹钱包等蓄势待发,加上小米支付、 Huawei Pay等后起之秀,早已是一片血海。
作为一个相对纯粹的支付工具,Apple Pay入华的方式不乏有几分讨巧之处,至少将自己站在了各大银行的同一边。
一方面,不同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对金融的野心,Apple Pay的工具属性更受银行们推崇,上线之处便有18家银行支持Apple Pay,且各大银行力推的Quickpass(闪付)功能无疑降低了Apple Pay的适用门槛。
另一方面,去年年初Apple Pay正式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iPhone 6及以上设备的市场存量超过8200万台,更有传闻说Apple Pay入华当天绑定的银行卡数量就超过3000万张,加上iPhone 7系列的数千万销量,Apple Pay的用户群不可谓不强大。
时值入华一年半有余,Apple Pay的用户活跃度却远不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此之前,Apple Pay也曾配合过苹果的促销活动,比如在购买iPhone时采用Apple Pay支付可享受金额满减、附赠手机配件等让利。此时Apple Pay五折大促来讨好中国市场,当真是为了抢食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吗?
答案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在Apple Pay的优惠名单中,无论是星巴克、哈根达斯、必胜客、屈臣氏等线下门店,还是京东、携程、网易考拉等线上品牌,覆盖的多为中高端消费者,而且优惠范围内的指定商铺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联想到苹果即将发布的新品,借助补贴游戏激活优质用户,进而与随后的营销活动形成联动,最终达到提振新品销量的目的,也未尝不可能。
此外,早前苹果曾向应用内赞赏行为收取高达30%的税费,直播、短视频、游戏等高频付费的产品在iOS平台上杜绝了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存在。由此来看,苹果在华力推Apple Pay仍然是为了夯实自身的控制权。手机销量的天花板就在那里,iPhone在中国市场业已开始负增长,和阿里、腾讯抢食是假,寻找更多的增长点才是苹果的初衷。
道阻且长,Apple Pay还需找准方向
与Samsung Pay、Huawei Pay等竞争对手一样,Apple Pay扮演的并非是大众理解的移动支付,而是NFC近场支付的典型代表。尽管NFC技术在安全性、便捷性等方面看起来更有优势,却与中国市场的用户习惯相左。
众所周知的是,撬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线下市场普及的,扫码支付的方式或可以归结为第一功臣。从大型商超到街头小店无不支持扫码支付,并因此诞生了大量廉价的收款工具,即便是街头的流动小摊,用户亦可通过主动扫码的方式完成付款,虽然银联和银行对二维码支付仍摇摆不定,这一用户习惯却早已根深蒂固。
相比之下,各类NFC支付方案却严重依赖带有Quickpass标识的POS机,一则线下商店进行POS机更新或改造的成本远高于二维码支付,况且还面临着培训和用户教育的成本。在这个方面,即便Apple Pay在极大地简化了付款流程,用户仅需要将手机靠近POS机再进行指纹确认即可,推广难度却远高于支付宝们。
当然,对苹果来说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iPhone、iPad、Apple Watch等终端在中国市场的保有量在1亿台以上,其中不乏优质的活跃用户,围攻高端市场或可成为Apple Pay的突围方向之一。在软件层面上,苹果的强势已经被大多数开发者所熟知,而这一强权策略是否会被附加在Apple Pay上呢?比如强制规定开发者将Apple Pay作为主要的支付选择方式之一,通过资源置换、税费优惠等换取线下门店的支持,学习安卓厂商开发刷公交卡、会员卡等更多场景,不一而足。
值得注意的是,Apple Pay在中国市场的碰壁终于教会了苹果入乡随俗的法则,跳出国外市场的推广经验,在中国市场因地制宜,主动参与到竞争中来,这才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所忌惮的。
Apple Pay的五折促销或许只是支付宝和微信噩梦的开始,一旦这种玩法行之有效,难免三星、华为、小米以及更多的手机厂商不会效仿。毕竟移动支付是个香饽饽,主流的手机厂商都开始经营从硬件到服务的生态圈,而支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
为什么说一枚Token正在改写移动支付乃至支付的未来
近年来现金作为支付工具的重要性不断降低。从国内M0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现金支付作为支付工具,已逐步被非现金支付方式取代。国内银行卡支付金额已由2006年的1.3万亿元提升至2012年的9.1万亿元,复合增速为38%,而同样的时间区间内,现金消费交易额仅由2006年的6.3万亿元提升至2012年的11.9万亿元,复合增速为11%。银行卡支付金额小、笔数多、支付场景多样的特点,同样是移动支付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2012年智能手机渗透率已超40%)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猛,预计未来将逐步对银行卡支付产生替代效应。
随着通信网络,移动设备,信息安全等技术进步,移动支付发展经历了从基于短信和语音的第一代移动支付,到通过手机客户端,利用Web方式实现的第二代移动支付,目前正在蓬勃兴起的是基于“NFC通信芯片+SE安全芯片”实现“近场+远程”的第三代支付。第三代移动支付具有更完善的支付终端、支付平台和支付功能,相比其他支付方式具有突出的优势,成为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争相开拓的市场。由于NFC支付需要借助手机为载体,使得原本银联、银行、商户的产业链中增加了运营商、手机生产商等环节,使得产业链协调变得更加困难。
虽然目前近场NFC支付由于运营商、银联等主要利益方的博弈迟迟没有开始规模商业应用,但近场NFC支付仍受到用户的关注和支持。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近场NFC支付凭借其高度便利性,将以公交系统、便利店等场景为突破口,取得快速增长进而渗透至其他消费领域。预计2014年,当运营商、银联、银行等机构对于合作方式、收入分配、补贴标准等方面达成共识,商业模式逐渐清晰。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商业模式典型案例与创新策略分析报告》分析认为,虽然现阶段NFC近场支付商业模式尚未清晰,但是移动支付行业的竞争热点已经明确,即为移动支付平台的竞争。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关于移动支付商业模式主导权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关于移动支付平台的控制权之争。支付平台具有巨大的价值。
移动支付平台的控制权意味着可观的手续费收入。现金交易的电子化是未来交易的趋势,从中可以提取的手续费是相当可观的。具体就我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来看,最近也会达到千亿元的级别。
移动支付平台的控制可以深度挖掘消费数据。当硬件条件成熟时,用户基本所有的交易支付都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完成。因此,移动支付平台会比传统的互联网支付平台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用户消费数据。这些消费数据是十分有价值的,可以帮助商家了解特定用户或群体的消费偏好并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而掌握这些数据的移动支付平台必定能从中获得巨额的收入。
移动支付平台的控制可以加载应用,收取进场费。由于移动终端具有便携性的优势,随着移动支付平台黏性的增加,各行业的商家为了拓展自身的业务,必然会在支付平台中添加一些应用,而支付平台可以从中获得进场费用。
移动支付平台可以获得预存现金的时间价值。在独立的移动支付账户中,总会有一定的现金存量,支付平台可以获得这些现金存量的时间价值。此外,支付平台在履行第三方担保职责时,用户用于付款的现金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在自身的账户中,也不在收款的商家账户中,而是在支付平台的担保账户中,支付平台也可以获得这些现金的时间价值。
2 请列举三种我国知名的支付工具对优劣等进行对比。
企业并购中金融支付工具支付工具控制权的最优选择
金融, 转帖, 企业, 工具, 支付
企业并购中金融支付工具支付工具控制权的最优选择
1 企业选用全融工具应考虑的因素
(一)影响购并方选择金融支付工具的因素
流动性的变化。购并者在选择金融支付工具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采用的金融支付工具能否获得充足的流动性来源,以及对其速动资产(主要是现金头寸)的影响,购并行为发生前后公司流动性将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 r2.控制权的变化。有关金融支付工具使用后,能否会导致购并方现有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支付工具控制权;或者在支付工具使用当时对股权结构没有影响,但由于存在债权转换为股权的可能性,从而在未来发生股权结构变动和股权稀释。而稀释的发生,将使者股东拥有的公司权益比率下降甚至失去其控制权。
.收益的稀释。在购并过程中,购并者的目标之一是设法提高新老股东的每股收益。若采用的金融支付工具使公司股本增加,那么参与利润分配的股本数就会增多,致使原来股东的收益被稀释或摊薄。即使是由一个具有高市盈率的公司购并低市盈率公司,虽其当期的每股收益会提高,但在未来也可能会导致每股收益的下降。
.资本结构的状况。如果购并公司为完成购并计划而需要向外部贷款,那么公司的这笔额外债务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是: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改变财务杠杆比例,使企业财务风险上升5.融资成本的差异。公司在购并中常用的融资方式一般有借贷和发行股票两种,公司通常选择其中融资成本比较低的金融支付工具参与购并。(二)影响被购并方选择金融支付工具的因素 3
1.收入。影响被购并公司的情况一般有:支付价值的不确定性(比如股票价值因波动不易确定)和股息红利收入的不稳定。) 2.税收。从被购并公司的税收地位看,如果是溢价购并,溢价代表着资本增益的产生,现金支付使得原持股人要为这种资本收益和增益付税;如果是证券支付形式则延缓了税收支出,资本增益被转移到所获得的证券成本之中。3.被购并公司控制权的丧失。对被购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在持有公司股份的同时,还经营管理着公司,并获得相当的高薪,一但公司被购并,其可能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从而丧失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在购并发生时他们不得不择取比较有利的支付工具。0 二、 各种金融支付工具的优劣评析1(一) 现金支付工具
1.现金支付工具的优势是:第一,从购并公司的角度来看,现金作为购并支付工具,其最大优点就是速度快,是最直接、最清楚的支付方式。首先,收购公司利用现金标购可迅捷获取被收购公司的有效控股权,使有敌意情绪的被购并公司措手不及,无法获取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收购布防;其次,使与购并公司竞争购并的对手因一时难以筹措大量的现金,难以与其抗衡;另外,使用现金支付不会使购并公司原有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动,引起控股权的转移和收益的稀释。8 G3 l, d/ W5 {0 u
第二,从被购并公司的角度来看,现金支付优于有价证券而更具吸引力。首先,现金不存在流动性或变现问题,支付的价值确定,而有价证券(主要是股票)给被购并公司股东所带来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其次,由于现金具有最强的流动性,对那些举债过度、信用程度差而被迫出售的公司,现金支付是比较受欢迎的付款方式。8 m, {* }! c1 \6 w1 U4 i
2.现金支付工具的劣势是:* l5 C3 R2 ~$ O$ c
第一,从购并公司的角度来看,一是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对其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支出,会受到本身现金头寸的制约。一股购买方用于并购交易的现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在正常情况下公司能否拿出那么多的现金很成问题,即使调剂出足够量的现金,公司也会因今后较长时间内现金流出量太大而经营困难。二是使用现金支付工具,购并的交易规模常会受到获得能力的限制。 ; ?) I! u* T# x E
第二,从被购并公司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被购并公司的股东收到现金后,账面上出现一大笔投资收益,使他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移实现的资本增益,从而提早了纳税时间,加重了所得税的负担,不能享受到税收上的优惠。另一方面收取现金、放弃股权使被购并公司股东不能拥有购并后形成的新公司的股东权益。0 m9 r0 q/ x, F/ s6 g/ g) e0 z
现金支付工具一般多适用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原因是此时市场的金融支付工具单一,运作者缺乏一定的购并交易经验和灵活性。- W" b. A2 K3 w: E+ g; C" g) p* o
(二)普通股支付工具 % ~$ c+ Y1 y5 N
1. 普通股支付工具的优势是:
9 W* i# Q5 m* E8 z5 X3 k第一,从购并公司的角度来看,首先,使用购并者的股票(普通股)来进行支付,购并公司就不需再另行筹资,也不会使其营运资金遭到挤占,减轻了现金压力;其次,普通股作为支付工具,适用联营法会计处理,不用负担商誉的摊销;再者,使用普通般支付会稀释购并方的股权和每股收益,但市盈率高的公司并购市盈率低的公司时,反可以提高并购后新公司的每股收益。2 v# Q( c$ A2 z% J5 S, f
第二,从被购并公司的角度来看,如果收购者是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对被购者来说股票反而比现金更受欢迎;此外,按照税法规定,被购方只有在未来出售所换来的股票时,才需要对其收入纳税,持股股东可以推迟收益实现的时间并享受推迟或低税率的税收优惠。3 U, H2 B: A3 s0 E5 G- ?
2.普通股支付工具的缺陷是:7 |2 H) S; {/ a# z2 F
第一,从购并公司的角度来看,主要有5点。股价的不确定性,使购并公司不能固定其收购成本;换股购并经常会招来风险套利者,导致购并方的股票因会利者造成的卖压而滑落;换股
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否相符合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因其具有超越时空界限、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和交货方式快速等特点,将改变传统的贸易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国策。而发展电子商务必须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
一、电子商务对现存制度的冲击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和知识经济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将在社会经济领域引起的革命性变化,其意义将超过200年前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不仅在于,电子商务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方向,是因特网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在商业贸易领域中的运用,从而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益。更在于,电子商务已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正在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许多基本游戏规则将因此而发生深刻的变化。
也就是说,电子商务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正在改变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和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甚至正在冲击和改变人类社会在工业化时代赖以生存的许多制度。事实上,这种冲击是多方面的,无论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还是社会文化和生活制度,都在经受或将经受电子商务的挑战。其中,商贸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金融制度、税收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等都是电子商务直接冲击的对象。
就商贸制度而言,“电子商务的应用正在产生的新的交易过程和新的交易方式。一方面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扩大选择面、提供新的劳务、使购买过程流水化并降低了成本,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顾客能通过互联网从各种渠道获得许多价格和产品信息,互联网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价格约束”[1](p22)。具体来说,首先,电子商务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互动式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虚拟的商务平台与物理的商务运作的对接,使市场的空间形态、时间形态和虚拟形态融为一体,使传统的贸易方法进入到了电子化时代,在网上建立完成产、供、销全部商业流程的虚拟市场;其次,互联网和IP协议(Internet协议)使远处的成本和近处的成本相同,使交易不因范围和距离的变化而递增交易成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信息环境,改变了人类记录和传播信息的符号,使信息成为了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核心,谁掌据了最新最全的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谁就在这种虚拟的市场上掌握了主动权。再次,电子商务是平等竞争的最有效的工具和载体,它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和方式,使交易规范化,防止暗箱操作,减少贿买贿卖,净化流通领域。最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冲击着传统经济结构和贸易方式,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主导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进程。
就财产分配制度而言,电子商务将使产权制度特别是财富分配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网络时代特别是电子商务为知识作为资本提供必要的说明和范例。甚至可以说,社会财富将会因电子商务的存在而进行重新分配。那些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最能感悟电子商务的知识英雄们,将以自己的知识资本迅速地获得较大份额的社会财富。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将电子商务视为“世界正在关注着国家财富再创造关系间的一场革命”[2](p40)。
就劳动制度而言,随着电子商务的扩展,就业需求效应将传递到经济各领域。提供运输和装运服务、网上目示、桌面出版等服务的工作出现需求而且发展迅速。同时,其它一些职业的需求将下降,包括旅行代理人、股票经纪人、银行出纳员和通讯设备操作人员。其原因在于消费者将增加网上采购及其它网上交易活动,以绕过额外的传送方式或是选择一条直接路线来收集信息。
就管理制度而言,“电子商务正在成为企业管理和政府管理的战略手段”[3](p282)。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管理思想,它要求企业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纵横交错的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原来起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组织逐渐消失,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从层次的指令控制结构转向基于信息的扁平结构,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管理职能、工作群体的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原来的供应链将形成一个端到端的关系式的管理模式,这种集成的或扩展的供应链管理着连接客户、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竞争对手的网络。
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正处于一场由数字处理推动的技术革新之中,并在经受因这种技术变革而产生的制度改革。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优化制度环境
电子商务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它是因网络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全新的商业形式,技术革命是其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因此,最初从事电子商务的大都是那些具有网络知识的技术精英。他们的主要注意力是如何将网络技术商品化和电子商务的技术创新上。然而,随着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技术精英们越来越感到,电子商务主要的问题还是商务,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面对传统的商务规则都会变得有些力不能及。于是,人们不得不从技术以外的视角来审视电子商务的发展问题了。那些有远见的政府和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许多问题都需要用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新的组织形式和新技术一样的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p97)。
在一定的意义上,电子商务对现存制度的冲击程度就是现存制度规则对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程度。事实上,目前电子商务的最大障碍是制度环境。这种障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工业化时代的许多制度严重阻碍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类社会现存的许多制度都是基于工业化时代的要求和特性建立的。电子商务却是以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为基础。这两者的差异十分明显。正是这种基础性的差异,构成了电子商务与现存制度规则的冲突。另一方面,人们还没有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新的规则体系。电子商务是Internet爆炸式发展的直接产物,人类对自己创造的电子商务缺乏必要的理论认识。这正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所说,“一种最新的发明创造——我们称之为信息技术——正在以一种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方式开始改变我们的贸易方式,并创造价值,这种方式在5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1](p10)。也就是说,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造成了各国政府及经济学家们认识上的不足,尚不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制度环境。
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人是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的。由于人都是自私而有理性的,他们总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竞争也就成为现实客观的存在。而无约束的竞争行为必定加剧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成本。为了减少这种成本支出,人们建立了许多要求行为人共同遵循的契约关系或交易规则,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约束条件。这些规则的存在,使社会变得有序,使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从而提高了人类活动的效率和改变人类生活的经济环境。制度就是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的一系列行为规则。制度通过界定和限制交易主体的选择集合减少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使来源于交易活动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人们通过这一系列规则来界定自己的选择空间和约束相互关系,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进而创造有效的组织运行条件,促进生产性活动。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有效的经济制度,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合作问题。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造新制度来适应新的经济条件的过程。而科学有效的制度,是人们对制度资源充分认识和合理开发运用的结果。
要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环境,就必须清除那些严重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旧制度,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要创造能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制度。因为,网络时代和电子商务这种通过虚拟市场来进行交易的商贸形式,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依靠制度创新来予以解决。比如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与交易安全相联系的商业信誉问题。中国有学者指出,电子商务的问题不仅仅是电子问题,也不仅仅是商务问题,而且是一个商业信用问题,以及商业信用赖以确立的道德问题。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如果要进一步深究,我们会发现,信用的基础虽然有文化和道德基础,但其真正的依托应该是信用制度的建立。
制度影响人类选择是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通过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则而实现的。制度创新是通过提供更有效率的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而对发展作出贡献,而这些途径通常导致经济基础性的调整。要建立更有效率的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首先就要建立能影响信息和资源的更为有效率的组织,要建构这些组织原则和方式,也就是要创建系统而科学的制度规则。这种意义上的制度创新,对于新兴的、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特别重要。
互联网支付的互联网支付发展简史
准备期(~1992) 互联网进入大规模商用之前,电子支付系统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发展,并为后来互联网支付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终点在1992年,以WWW获得广泛接受、全球IP服务器数量超过100万为标志。 自80年代起,以取代现金与纸票据为目的,多种电子化支付手段已得到发展。最初,人们期望发明一种象现金一样的支付手段,价值可以通过电子网络或某种介质(如智能卡)流动。最重要的先锋工作来自DavidChaum,1982年Chaum完成关于盲签名用于不可追踪支付的论文,之后开始进行匿名电子现金的研究与测试,并于1989年在荷兰创办DigiCash。公钥密码体系也早在1976年由WhitfieldDiffie与MartinHellman等共同开始研究。
储值智能卡也在80年代开始发展,以取代70年代的磁条卡,起初面向单一用途,1983年法国首张预付电话IC卡推出。电子钱包的概念随之出现,1991年英国NatWest银行启动Mondex项目;1992年丹麦推出全球第一个全国性储值卡方案Danmønt。这类电子钱包方案期望在POS支付领域与现金以及信用卡/借记卡进行竞争。
可视图文(Videotex)服务于80年代开始提供,如法国的Minitel、德国的BTX。家庭银行的概念开始出现,并一度被视为可视图文服务的关键应用,计费系统也作为服务的一部分开始得到发展。
当互联网的商业前途开始被发现时,多种电子化支付系统已经出现,包括POS、软/硬件电子现金、预付款机制、计费系统、电子钱包等。未来的挑战是将这些系统移植至互联网环境,即在开放的网络中调试以前在私有网络或封闭群体中运行的系统。
初创期(1993~1995) 信用卡是传统环境最成熟的消费支付工具,无卡交易模式(如邮购、电话购物)早已存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交换渠道出现时,信用卡支付便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起初的实现方法非常简单而几乎没有任何防护,只是通过互联网传递卡号码从而实现交易。1994年Netscape开发SSL标准增强了信息交互的安全性,即使后来出现了更多的安全手段,这种由消费者向商家呈递卡号码的交易模式仍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 这个阶段创造了多项互联网支付的历史。DigiCash开始发行电子化符号货币Cyberbucks,这种“私有互联网现金”的出现使第一代互联网用户非常兴奋。作为消费者、商家、信用卡网络之间交易中介的互联网支付服务商开始出现,如FirstVirtual、CyberCash等,其角色类似于传统环境的POS服务商。
初创阶段对于银行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欧美出现了众多不由银行发行的电子钱包方案,互联网现金的试验开始为银行敲响了警钟。当惊慌与愤怒消退后,银行开始接受挑战,并主宰了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回归期(1995~1998) 初创期的领先者来自非银行领域,下一阶段的回归期指银行业夺回支付领域控制权的时期,最重要的一步是卡组织开发并推广SET。SET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支付标准,它按照现实环境中支付交易的要素构建出一个适用于互联网的完美模型,交易过程中各方之间依赖数字证书相互进行身份验证。SET的开发目的在于防止早期信用卡通过网络简单呈递这一模式中已出现的欺诈行为,期望对整个交易链条进行系统性控制。初期的SET方案依赖客户端功能复杂的本地钱包,也称为“富钱包”方案。第一笔SET交易于1996年12月完成。 政府与央行注意到电子货币的试验与扩散,开始考虑电子货币与互联网支付的法律问题。1997年德国的电子货币业务被明确视为银行业务;1998年欧盟委员会开始起草电子货币法律。
一些初创期的先行方案被金融机构所接纳,1995年马克·吐温银行开始接受符号电子货币,但长远来看并不成功。至1998年,FirstVirtual与DigiCash相继停止服务。同时,各国银行业开始尝试将其他传统支付工具(如直接借记、贷记转帐)进行改造以适用于互联网,网上银行业务出现初步增长。
发展期(1999~) 2000年之前,大多数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的创新行动并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电子现金”无论在现实与互联网环境都相继失败,希望通过新技术创造出革命性新型货币的愿望很快落空。互联网支付系统并没有沿着最初的设想发展,而是在多个方向、多个细分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信用卡占据了网上支付的统治地位,从全球范围来看占有70%至90%的份额。SET标准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革新方案开始出现,卡组织各自开发自身的系统,如3D-SET。1999年第一个SET瘦钱包出现,客户端越来越简化,钱包系统朝着中央服务器的方向发展。2002年,两大卡组织回到合作的道路上来,以3D-Secure为基础统一了信用卡在线认证标准。
2000年以后,电子商务出现飞跃,在线拍卖的盛行带动了P2P支付的增长,以PayPal为代表的虚拟帐户机制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定位于以前未被开发的中小型商家与国际支付市场。
目前,互联网支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基于银行帐户的在线支付方案在多个市场取得初步成功,对信用卡支付形成重要的补充。EMV迁移在全球多数市场的进展扩展至互联网环境,2003年英国Barclaycard开始测试EMV卡在线支付。音乐与视频下载以及数字内容市场的兴起使微支付机制获得新生。结合移动通讯、智能卡、互联网等多种技术的移动支付前景看好,2004年日本DoCoMo“钱包手机”计划开始启动。在现实环境,卡基电子货币并没有很快成为广泛接纳的现金替代品,而是首先在移动、交通、政府等不同领域得到充分应用,目前这类系统正在向零售领域扩展。
法律领域,欧盟电子货币指令于2000年正式颁布,2002年开始生效并逐步在欧盟各国推行。
对于支付工具控制权和控制下支付的总结分享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你从中学到你需要的知识点没 ?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内容,记得收藏关注本站后续更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