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的外文文献
第一条,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必须要正确和稳健,这一点对整个金融的稳定至关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合,但是我更强调货币政策,比如说利率、汇率、货币供应量、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这些大的宏观变量要协调一致,才能够保持经济和金融的稳定。观察过去六七年中美国和全球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如果说货币供应量过多、利率过低的时间很长,有可能造就金融资产泡沫的土壤。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第二条,没有免费的午餐,违背市场规律必然要付出代价。我们知道,新增次贷贷款的时间大概是2002年到2006年这5年。次贷的余额一共也就一万亿美元,但是它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却非常大。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教训呢?就是该财政做的事就应该是财政做,该补助穷人的事应该是政府补助穷人,如果用一种金融的方式使不符合标准的人得到贷款,好像解决了问题又把贷款卖出去了,实际上造成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这又一次验证了经济学上说的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必须要符合市场规律。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第三条,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过度相信评级公司。监管当局应该从宏观政策的角度,应该从宏观变量的不协调上及时发现风险,但是看来(监管当局)做得不够,没有及时向市场提出警示,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共同思考能够从中学到什么。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第四条,风险暴露以后,产生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很多人没有估计到次贷危机会有这么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的传导机制是由于不确定性损害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损害了全世界中心市场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投资银行的经营状况。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第五条,货币当局的稳定措施不断地在防止危机和道德风险两方面权衡,非常困难。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美联储在对待危机前后的态度、表态,以及在救助的及时性、救助的方法方面有些不一致。所有这些不一致,实际上都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防止危机的扩散,比如1929年到1933年就产生了大萧条、大衰退,而1987年股灾就没有(导致发生大萧条、大衰退)。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但同时在另一方面,正像英格兰银行行长所说,也要防止道德风险,防止不负责任地依赖政府的道德风险。这两者的权衡,是货币当局采取稳定措施中最困难的。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第六条,我提一个思考。从1933年到1999年60多年间,美国实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这个法案是1933年大危机之后提出来的,基本的思想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对这个法案的本质,有人说是误读,有人说是正确的总结。1933年通过60多年后一直生效,直到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它。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1999年到现在还不到10年,我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没有终止的话,会不会发生次贷危机?
容维创富红蓝箭头明确提示买入卖出,天圆地方把握波段高低点。无论大盘急涨暴跌您手持利器,仍可安然而卧;不管您手中持有什么股票或想要买入何种股票,只要拿起您的电话拨打热线8007225555、4007225555或移动用户,联通用户,小灵通用户编辑短信8868发送至50120(0.1元/每条,绝无包月)就将得到我们容维公司倾情提供的个股分析和由容维分析师团队给您的波段买卖操作建议。望广大投资者万勿错失良机!
b证监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欧:监管应与时而进/b
美联储的救助行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90年代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以及次贷危机三个阶段的变迁。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在储贷危机中,陷入危机的基本上都是银行信贷机构。美国国会成立了重组信托公司(RTC)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美联储,包括美国政府则动用大量的财政资金直接救助濒临破产信贷机构,因为储户的钱是不能损失的。由此美国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即要求银行尽可能地降低所持有的资产潜在的风险,尤其在房贷资产不能拿这么多。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在储贷危机之前,美国银行系统大概持有70%以上房地产,大概到了1993年的时候,美国银行系统持有房贷比例大概在30%左右,到今天还在30%。随之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应运而生。华尔街银行家们通过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帮助银行把他资产负债表中这一类资产打包卖出去,这就形成了今天的证券化市场和后来的次贷市场。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而到LTCM发生危机时,LTCM实际上不是银行,而是一家大型对冲基金。但当LTCM危机爆发时,美联储不得不出面协调。LTCM后面跟着一串银行,所以格林斯潘果断出手了。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而贝尔斯登是一个清算机构,如果任由一个有清算职能非银行金融机构出现破产,对市场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不得不通过美联储会员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不仅应该思考中央银行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也应该思考证券监管者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更要考虑证券监管者是否需要更多的引入银行监管中的审慎性原则,来对目前这样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日常监管。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现代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金融机构涉及的业务越来越多,很难区别什么是信贷业务,什么是非信贷业务,什么是信贷机构,什么是非银行机构,大家做的业务越来越向中间取齐。
国内外三年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文献
文献综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不良贷款问题也伴随着产生并阻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外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外研究中,最早的银行倒闭事件可以追溯到14世纪巴蒂家族的弗罗伦萨银行,当时,由于英吉利政府没能偿还该银行的巨额贷款,而导致其倒闭。19世纪,英格兰两家大银行的倒闭,日本北海道拓殖银行的破产等,这些银行经营的失败案例在国际金融史上时有发生。而导致银行破产的原因中,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银行失败的主要原因。Sanjeev,Gunjan米(2007)认为,不良贷款已成为世界各地银行界的威胁,而形成不良贷款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比有较高的影响力。富兰克林艾伦(2009)认为,不良贷款问题是中国持续繁荣的最重要的问题,在努力改善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减少不良贷款的主要银行数量和提高其效率的延续,是中国改革在短期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方面。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内研究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研究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的国内研究中,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举行“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论坛”上表示,虽然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目前有些改革还在浅层次进行,基础还不牢固,有待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特别要求商业银行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廖远甦(2007)认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难题,任重而道远。因为,国际上一般认为合适的不良贷款率应该在2%—5%之间。2000年世界排名前20的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27%。虽然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这一水平,但因为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短期获得的,仍然有反弹的可能。赵洪丹、丁志国(2010)通过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降”主要归因于贷款存量增大和不良贷款的剥离。经调整后的2008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远高于银监会公布的相应值,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周行健认为,在宏观调控政策及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影响下,2010年我国银行业信贷总量仍然会大幅增长,但增速将显著回落;存款规模继续稳步增长,企业存款增速将大幅回落,结构可能呈现“先活后定”趋势;净息差将沿上升通道缓慢回升,银行业盈利提速成定局,结构有望改善;不良贷款难以“双降”,但资产质量短期无忧,长期压力犹存。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研究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研究中,邓勇(2007)认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划分为行业原因,债务人经营不当、管理不善,银行信贷管理失误和欺诈等原因。张晓梅(2008)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有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两方面。尹璐认(2008)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银行内部原因,有银行趋利目标,银行之间的竞争,困境银行特殊行为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决策失误;另一方面是银行外部原因,有金融体系改革滞后,制度不健全,政府的行政干预,各权力集团的利益纠葛,法制不健全,司法不力,央行金融监管不力,信息不对称,预算软约束以及经济周期等因素。屠德俊(2009)认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所引起的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自身产权约束的缺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同样主要归因于制度性因素,技术性因素仍旧是出于次要位置的。而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应采取成立清收不良贷款的组织机构;补充法定代表人保证控制新增不良贷款;加强贷后管理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等措施来化解不良贷款。赵洪丹、丁志国(2010)认为形成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工作,加大了银行经营的政策风险;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提高信贷质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足,发放贷款过于随意。2.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措施研究对于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研究中,张士明(2005)认为对不良贷款风险的化解应该“防”与“治”相结合,应采取自身特点来采取相应措施,提出按不良贷款的严重程度,选择银行破产清盘或银行资产重组模式;按实施银行不良贷款重组的主导机构不同,分为政府、银行、第三方三种重组主体;按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资金融通渠道不同,分为政府、银行、第三方三个成本负担者;按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集中程度不同,分为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两种基本模式;按政府注资的方式,银行不良贷款重组的方法分为流量法和存量法。黄中文、戴博琦(2005)等人根据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式,并分析研究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得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方式。主要有剥离模式,另一种是不良贷款处置的证券化模式,最后是不良贷款处置的交易中心模式。他们强调政府只能促进市场建设,不应干预金融经济,同时要求政府未来弥补市场失灵,必须始终强力干预金融经济。总之,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只能协调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发挥政府进行选择性控制的补充性功能,避免产生不利于社会大众的道德危害。宋继水、刘博(2008)认为处置不良贷款与防范风险的建议为,一是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加强对抵押、担保贷款的管理;三是多方联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王恒(2009)认为化解不良贷款应从管理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着手。赵洪丹,丁志国(2010)认为商业银行需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政府完善法制建设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3 总结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做了比较全面详细的研究,针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折射出来的产生不良贷款的原因,到提出化解不良贷款的应对措施等都有比较详尽的说明,而且在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中有了更多的途径。同时,国外学者也对不良贷款做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可以得出研究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王焯,胡皓南.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式的现实情况与理论对比[J].现代商业,2010(6).[2]赵洪丹,丁志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原因与治理:2003-2008[J].沈阳大学学报,2010(1).[3]Franklin Allen,a Review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Initiatives for the Future [M] US;Springer US.2009.[4]屠德俊.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9(10).[5]张晓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时代经贸,2008(108).[6]宋继水,刘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考量—以z市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为例[J].金融观察,2008(3).[7]Sanjeev,Gunjan M.Bankers'Perceptions on Causes of Bad Loans in Banks[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Apr2007.[8]邓勇.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控制初探—以GCCB为例[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王恒.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以中小企业为视角的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张士明.多赢—批量处置不良贷款的成功时间与理论思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1]尹璐.去年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实现双降[J].金融时报,2004(18).
[12]熊学萍,刘建国.关于不良资产处置效益最大化的若干思考[J].金融经济,2004(6):45-46.[13]黄中文,戴博琦.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2002(14).[14]舒新国,娄宏伟,秦红.中外商业银行经营差距到底有多大[J].金融会计,2002(8):4-8.[15]廖远甦.中外商业银行经营差距到底有多大[J].金融会计,2000(8).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不良贷款问题也伴随着产生并阻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外研究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外研究中,最早的银行倒闭事件可以追溯到14世纪巴蒂家族的弗罗伦萨银行,当时,由于英吉利政府没能偿还该银行的巨额贷款,而导致其倒闭。19世纪,英格兰两家大银行的倒闭,日本北海道拓殖银行的破产等,这些银行经营的失败案例在国际金融史上时有发生。而导致银行破产的原因中,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银行失败的主要原因。Sanjeev,Gunjan米(2007)认为,不良贷款已成为世界各地银行界的威胁,而形成不良贷款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比有较高的影响力。富兰克林艾伦(2009)认为,不良贷款问题是中国持续繁荣的最重要的问题,在努力改善银行体系中,特别是减少不良贷款的主要银行数量和提高其效率的延续,是中国改革在短期内金融体系最重要的方面。
第 1 页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国内研究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研究
对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的国内研究中,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举行“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论坛”上表示,虽然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目前有些改革还在浅层次进行,基础还不牢固,有待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特别要求商业银行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廖远甦(2007)认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难题,任重而道远。因为,国际上一般认为合适的不良贷款率应该在2%—5%之间。2000年世界排名前20的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3.27%。虽然除农业银行以外的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接近这一水平,但因为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短期获得的,仍然有反弹的可能。赵洪丹、丁志国(2010)通过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降”主要归因于贷款存量增大和不良贷款的剥离。经调整后的2008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远高于银监会公布的相应值,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周行健认为,在宏观调控政策及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影响下,2010年我国银行业信贷总量仍然会大幅增长,但增速将显著回落;存款规模继续稳步增长,企业存款增速将大幅回落,结构可能呈现“先活后定”趋势;净息差将沿上升通道缓慢回升,银行业盈利提速成定局,结构有望改善;不良贷款难以“双降”,但资产质量短期无忧,长期压力犹存。
想了解一下国外的信托行业现状,有什么书籍或者文献推荐吗?
近年来,信托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信托行业信托资产总额持续攀升。前瞻网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房地产信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信托行业资产总额达到了7.47万亿元,相比上年提高55.27%。伴随着信托行业快速发展,信托行业兑付危机频频爆发。
2012年以来,信托行业信托产品兑付风险的暴露日渐频繁,尤其是在房地产信托领域,信托兑付危机频频出现,数家大型信托公司接连曝出信托产品兑付危机,涉及金额都非常大,反映出信托产品市场风险积聚比较严重,部分风格激进、业务集中、兑付时间集中的公司面临着较大风险。
信托业频频爆发的兑付危机折射出了信托业发生的深层次困境。从我国信托行业业务结构变化情况来看,融资类业务占比近年来虽然有所下滑,但是依然占据主要部分,截至2012年末,信托行业融资类业务占比依然高达48.87%。
由于我国信托行业业务结构以借贷融资为主,所以信托公司在经济周期波动和转换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管理压力,借贷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兑付(偿付)风险日益突出。
融资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缺乏流动性,缺少风险定价、风险转移、风险缓释机制,所以一旦经济下行,信托行业融资类业务将面临很大的兑付风险。而且,由于信托行业面临着刚性兑付的“潜规则”,所以融资类业务的兑付风险全部转入了信托公司内部,一旦出现兑付问题,信托公司就要想办法进行兜底处理完成兑付。
在不健康的业务结构和“刚性兑付”的双重压力下,信托行业发展显得“异常脆弱”,一旦经济下行,很多信托公司将面临着巨大的兑付压力,事实上,很多兑付风险依然没有暴露,而且在不断集聚。
从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3月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5243亿元,同比增长20.7%,不良贷款率0.99%,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这已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不良贷款余额连续六个季度反弹,未来一段时期不良贷款规模可能还会继续攀升。商业银行尚且如此,作为风险承受程度更高的信托行业,面临的兑付危机可想而知。
信托行业步入了调整期,行业发展亟需转型。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信托公司发展空间依旧广阔,尽管要经历转型期带来的痛苦,以及承受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但是转型也是信托行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信托行业需要寻求经营战略的重新定位,未来可选的经营战略转型方向包括:专业私人财富管理信托公司、专业的金融信托服务机构、以投资管理为主的专业信托公司、综合性的信托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
信托公司都应该选择自身的转型道路,尽管转型道路选择可以不同,但是无论如何,信托公司都应当在专业投资(资产)管理能力和高净值客户的服务能力方面寻求提高和突破,从而实现信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4-2018年中国房地产信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对于国内外信托行业发展分析的很详尽,也有相关运营模式的解读,您可以去看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有篇论文要完成,是关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希望推荐一些参考书目!
推荐三本书都和经济危机有关,第一本我正在看,其它两本没看过但是看介绍也是不错的。
LZ,我推荐的几本还是可以的都是学者的著作,索罗斯更是学知和一的人物。货币战争我不想说什么,完全是哗众取宠的书。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
978年本书出了第一版,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主要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融危机。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再加上对较早前危机的更多研究,至少对我来说,表明有必要对第一版进行更新。1990年1月日本经济的崩溃促使本书第三版的诞生。第三版至今又有一些日子了。
第四版对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它的问世可能只是出于作者的职业需要。推动力部分是来源于1994~1995年间的墨西哥危机,但更多的是由于1997~1998年的东亚危机,殷鉴不远。此外,与过去一样,其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已填补了历史中的一些空白,本书也加以吸收,以充实前后发展的讨论。
作者简介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资深教授,国际货币问题专家,擅长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第二次世办大战后马歇计划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书名: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原名: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The Credit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
著者:乔治·索罗斯
出版时间:2008-11
ISBN:978-7-111-25438-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29.00元
新书内容介绍:
本书是索罗斯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自从写作以来第一本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他从美国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入手,继续阐述自己的金融理论——反射论。一开篇,索罗斯就来了一个下马威:“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书中,索罗斯对近来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过于依赖自由市场的陈旧模式累积出了大量的泡沫,如今将世界经济拖入困境。但是,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的强劲增长,将使全球市场避免崩溃,政府必须在市场中有所作为。他的看法先后引起了美国白宫、全球金融界的重视。
《终结次贷危机 》
次贷危机已经对数百万人的生活造成了破坏,现在,它又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威胁。毫无疑问,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正在逐渐显现。这场危机是从哪里起源的?它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怎样才能度过这场危机?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蜚声国际的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在他的新著中详细解释了过去一年来美国次级按揭风暴的来龙去脉,告诉读者数以万计美元的次按债券如何变成废纸。希勒认为,次贷危机源于非理性繁荣,正是这种羊群效应的心理导致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股市泡沫和2000-2007年的房地产泡沫。书中以对美国金融制度历史背景的深入观察,描述了这些泡沫如何导致信贷的危险扩张,并最终演变成全球信贷危机的过程。
对美国来说,有解决这次危机的最佳方案吗?希勒结合自己的分析,提出了短期和长期的解决措施,从政府救市的短期方案到重建美国金融制度的深入探讨,相信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对于解决次贷危机,甚至目前的金融危机都会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不良贷款外国文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不良贷款英文、不良贷款外国文献的信息您可以在本站进行搜索查找阅读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