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贷款给俄罗斯是用外汇储备借给他吗?
用人民币贷款的情形较少,我们暂不考虑,需要考虑的就是用外汇贷款的情况。
因为中国特殊的强制结汇制度,这种用央行外汇储备贷款的方式有很大的意想不到效果,我们可以从债权方和债务方两方面来梳理比较清晰。
假如是俄罗斯从中国央行获得了一笔一亿美元贷款,那么在俄罗斯的账户上就多了可支配的一亿美元现金和一亿美元负债。这时又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俄如果把这笔现金用来和外国做生意,对中国影响不大,但如果直接拿来购买中国的商品或服务,问题就来了。俄得到中国企业价值一亿的商品,同时付出一亿给对方,这样中国企业就拥有了一亿的美元,中企拿外汇到商业银行去结汇,间接就等于央行收到一亿美元同时付给企业6亿多的人民币。央行户头的一亿美元就等于二次结汇,印了两次人民币,这是高能的基础币,到市场再产生乘数效应会印刷更多的人民币。
央行贷款给俄,在账户上就少了一亿美元现金和一亿的债权。经过前面俄罗斯的市场行为,即使俄即使及时还本付息,但由于央行的二次结汇对象是合法收到美元的中企,央行也不会问该企业是从哪里得到这笔外汇的,所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除了增加一些外汇利息外,最重要的是同一笔一亿美元印刷了两次人民币基础货币,这些人民币除非被人售汇否则就留在了中国市场中,助推了通货膨胀。
我们可以认为,央行直接用外汇储备贷款给外国,而外国有恰好同中国做生意,也就形成了增加基础币的隐形渠道。

为什么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同中国暂停了有关从中方获得250亿美元贷款的会谈?
据俄新网11月12日报道,俄罗斯和中国两国工作小组就中方向俄两家石油公司提供250亿美元贷款,以及建设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等问题在北京进行了谈判,但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使谈判暂时停止。报道称,双方主要是在贷款利率和国家担保问题上存在分歧,因此谈判没有取得成果。参加谈判的俄代表团部分成员已返回莫斯科。对此,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副总裁巴尔科夫表示,他对谈判暂停表示遗憾,希望谈判能够继续进行。他说,如果未来不能就贷款问题达成协议,该公司将寻求国家的帮助及吸引他国贷款。
此消息立即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对中俄能源合作前景的猜测。不过,更多分析认为,这只是国家谈判中正常的“战术性分歧”,不会影响两国战略关系。俄《生意人报》13日报道称,虽然中国人传统上是一个厉害的谈判对手,但谈判不会中断,因为这是两国领导人已达成的共识。
《莫斯科时报》13日报道称,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官员也表示,他并不认为将会中断谈判。俄中经贸合作中心总裁萨纳科耶夫表示,现在谈论中止谈判是错误的,最终合同文本的准备工作仍在进行。他认为,俄方在谈判中维护自己的利益,中方也是个困难的谈判对手,但这不意味着无法达成一致。他表示,目前双方都在寻找折中方案,这是正常的谈判过程。萨纳科耶夫表示,经验证明,双方最终将达成协议。
俄媒体报道称,根据中俄两国10月28日,在莫斯科签署《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关于斯科沃罗季诺-中俄边境原油管道建设与运营的原则协议》等能源领域合作文件,俄在未来30年内每年应通过这一石油管道输送1500万吨石油。同时,中国可能为此分别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提供150亿和100亿美元贷款,但双方将就贷款条件进行协商。按俄主管油气的副总理谢钦的话说,双方应在11月25日之前签署正式的商业协议。
更多的俄罗斯专家认为,中俄两国的这项谈判,只是两国能源合作的一部分。此项合作一方面使中国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但也能帮助俄罗斯。如果此事大幅推迟,将对俄罗斯政府的能源战略造成打击。另外,在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下跌之时,这也会给俄罗斯一些大公司的财务造成额外压力。有分析称,在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处于艰难之际,俄正试图向外界展示其与亚洲能源消费国之间的战略关系,所以“中止谈判看上去确实很像俄方的某种谈判战术”。路透社报道称,中俄石油谈判暂停的消息传出后,相关的俄两大石油公司股价重挫。
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俄国内经济形势并不是那么“乐观”,油价下跌、卢布走软、外债激增、失业率增加等一连串难题都让“梅普组合”挠头。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但这似乎让俄国内的某些人感觉心里不舒服,俄国内再次针对中俄石油合作出现了让人不愉快的“杂音”。俄《独立报》10月30日曾发表题为《俄罗斯可能落进中国人陷阱》的文章称,一方面,俄罗斯今年的公司外债已超过5300亿美元,同时,因国际金融和证券市场危机而出现的再贷款问题,俄罗斯许多大公司濒临破产。另一方面,俄罗斯石油公司和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却在政府许可下,“准备更深地陷入债务泥潭”。文章引述俄前央行副行长阿列克萨申科的话称,“最终俄罗斯石油公司将严重依赖中国市场,并不得不以中国伙伴提出的价格向他们供油。”
据俄《生意人报》披露,备忘录中没有规定贷款利率,但双方初步同意利率在6%至9%的水平上。但中方目前要求将固定利率变为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础的浮动利率。第二个问题是还贷的担保。此前预计,俄罗斯石油公司以石油供应为担保,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以管道基础设施抵押为担保,俄罗斯政府提供国家担保。但消息人士表示,目前中方提出了五项不同形式的担保,从国家担保到石油开采和收入担保。
该报道称,为刺激国内经济发展,中国政府通过了总额约6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重点包括在2010年之前投资发展城乡电力设施和基础建设,以及煤炭开采运输等项目,但回避了燃料能源行业。该报认为,从2005年开始,中国经济从煤电转向侧重天然气和核能发电。很可能,这一投资计划意味着该项目被冻结若干年,客观上降低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
这从侧面暴露出少数俄罗斯人那种“不是滋味的心理”。还记得,前一段时间,中俄油气管道和供油谈判时,俄方总坚持“市场原则”不放松,要一切按“市场价”、“欧洲价”,按“市场规则”、“欧洲标准”。那么为什么,当双方在开始进行“石油换贷款”的谈判时,我们像俄罗斯人所说的那样尊重“市场价”和“国际标准”时,他们就不愿意了呢?呵呵,和俄罗斯人谈事儿,“他不占你便宜,就是你占便宜了”。
至于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副总裁巴尔科夫所说“他们可以到别国贷款”,我看,这位先生在说这话时自个儿心里也没底儿吧!现在西方国家都是“自救”,根本没有时间管别国的“闲事”。除非他们认为,“管这闲事”的确有利可图。就连俄罗斯前一段时间热炒的“给冰岛的40亿美元的贷款”为啥最终不了了之了,那说明俄罗斯自己手上可用的钱也不宽裕。其次,那也是两国的“商业谈判”没谈拢。
记者认为,中俄能源合作,特别是油气合作“走走停停、磕磕绊绊”是正常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也许,这些“弯路”正是中俄能源合作最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其实,中俄能源合作似乎一直是“小插曲”不断,但也双方总能“克服万难,走向胜利”,这正是由于两国间存在的政治互信和经济互需。也相信这种互信和互需能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稳定器”。
中国贷款400亿给俄国,俄国为什么拒绝担保
1俄罗斯现在负债非常非常高了,很有可能在次发生国债违约。
2.不担保,那么借债部门就是以某个公司名义借的,到时候某个公司不还属于民事经济纠纷。
为什么这样我们还愿意借呢?好听点说中俄友好,我们积极帮助友国,不好听的话就是俄罗斯有个好儿子。
中国国有银行限制对俄罗斯商品的融资
是真的。中国国有银行采取的这些限制措施反映出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国政府面临的两难境地。这些银行实施的限制可能只是暂时的,特别是考虑到西方祭出的制裁至今仍未触及俄罗斯能源产业。目前也仍不清楚中资银行是否已经停止向俄罗斯公司和个人提供其他形式的融资,这些银行的政策仍有可能发生变化。
拓展资料:
1、融资融券余额实际上是一种贷款投资,分为融资和证券借贷两个方面。融资看涨,证券借贷看跌。融资余额是每日融资购买与还款的差额,即未归还的资金。例如:当市场给投资者一笔保证金或证券借贷金额时,如100万,如果投资者只借了30万而没有归还,则此时的保证金或证券借贷余额为700000,其市场含义是融资余额越大,证券借贷余额越小,悲观情绪越大,反之亦然。
2、融资券交易期限为6个月,使用融资券的必须在6个月内结算。因此,当一只股票的融资余额增加时,意味着该股票也将在 6 个月内卖出。例如,某只股票的融资余额从8月初的10元大幅增加到月底的20元,然后在20元左右反复或小幅上下调整。如此一来,大部分融资投资者都想抛售1月份的融资股,对股价的下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期间市场突然发生变化,大量的融资余额将成为重磅炸弹,导致股价暴跌,因为很多投资者因为想要额外的担保,不得不提前卖出股票进行结算。
3、融资余额:表示投资者向证券公司借钱买入股票后没有归还的余额;融券余额:表示投资者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后没有归还的资金。
4、融资余额大增:通常表示市场人气景气,投资者普遍看涨,因此大盘短期可能有起色。如果融资余额表现在单一股票上面增加,一般表示投资者对该股票看多,因此后市该股票上涨概率大。
5、融券余额大增:融券因为是做空机制,所以融券余额大增,说明看空的投资者增加。大盘有回调的可能。反映到个股上面,表示看空投资者多,短期最好不要买进,该股有回调的风险。另外,由于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者借了钱或借了证券始终是要归还的,所以在参考的时候,还要考虑融资净偿还余额。
6、融资净偿还的意思是:以前融资偿还的资金减去新增的融资金额,数据越低越好。
中国还俄罗斯借款是怎么回事?
苏联吧,中国没欠俄国债.
经过一轮谈判后,作为贷款的附加条件,苏联要求“将中国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钨、锑、铅、锡提供给苏联政府”,期限为14年,前4年以易货方式提供,从1955年开始作为偿还贷款的供货。苏方要求的数量令周恩来颇感为难:“钨第一个两年每年8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9000吨,最后10年每年10000吨;锑第一个两年每年6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7000吨,最后10年每年8000吨;锡第一个两年每年7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8000吨,最后10年每年10000吨;铅第一个两年每年5000吨,第二个两年每年6000吨,最后10年每年8000吨”。[55]上述战略物资中国确有一定储藏量,但开采和生产极为落后。解放前钨砂最高年产11458.3吨,而1949年仅2766.58吨,1936-1948年平均年出口约7386.6吨;锑矿年产分别为22401吨和1204.77吨,1937-1947年平均年出口约4512.7吨;锡年产分别为11710吨和3500吨,1939-1948年平均年出口3787.1吨;铅最高年产约10000吨,自给略有剩余。[56]所以,苏联提出的条件显然是中国力所不及的。
据此,周恩来在谈判中提出免除铅、减少锡和锑的供货。[57]经过反复谈判,苏方最后接受了中国的请求,不过,苏联提出的这个附加条件使毛泽东感到莫斯科处事多少有些盛气凌人的味道。针对这种情况,中方在起草关于贷款的议定书时,特意首先提到:“鉴于苏联缺乏战略原料(钨、锑、铅、锡)的困难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帮助苏联政府,同意将中国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钨、锑、铅、锡提供给苏联政府”。[58]当这个文件发回北京让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后,刘少奇给毛泽东去电汇报说,政治局会议认为贷款议定书前言中帮助苏联政府数句似可删去。但毛泽东坚持这种说法,他在复电中称:“借款议定书前言数句,意即为中国对苏联之报酬,不宜删去。”[59]显然,因为这种条件表明中国得到苏联贷款并非是单方面的求援,而同时也为苏联提供了帮助。
在经济贷款中,还有一项更能说明上述问题,这就是橡胶贷款。橡胶是苏联本身无法生产而在冷战的环境中又很难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战略物资,因而希望通过中国的途径搞到。早在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时,斯大林就询问中国南方是否能够种植橡胶。[60]1950年11月斯大林要求中国为苏联代购橡胶5000吨,周恩来为此致信毛泽东等人,告以莫斯科来电内容,并建议不管中国如何困难,都应转卖苏联5000吨。后经毛泽东同意,并与陈云商定:多给苏联3000吨,共8000吨橡胶,并可代订5-7万吨。[61]但随后美国开始实行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政策,中国要进口橡胶也非常困难了。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还是在1951年上半年利用在天津和广州的两家英国公司进口了4800吨橡胶。[62]
斯大林对中国能够向苏联提供橡胶表示满意,但又感数量不足,希望中国大量种植橡胶,以保证这种战略物资的供应。[63]20世纪初中国从马来亚半岛引进橡胶树,但只有海南岛地区适宜种植。解放初期,种植面积29332亩,年产橡胶约7500担,尚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64]1952年3月,斯大林提出以创办中苏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国开发橡胶生产。斯大林没有想到,股份公司的方式更为中国领导人所反感。毛泽东同意在中国南方种植橡胶,但认为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国目前政治情况下不太合适”,建议由苏联提供贷款和技术设备,而中国以生产的橡胶偿还贷款,并答应按低于世界市场的优惠价格向苏联提供年产橡胶量的50%以上。[65]
1952年9月斯大林与周恩来会谈时双方签订了橡胶贷款协定。斯大林在会谈中直率地说:“我们想从你方每年得到1.5-2万吨橡胶。你们说有困难,好像不同意。问题是我们需要橡胶,因为制造汽车和卡车需要大量橡胶,而这些车都是供给你们的。”周恩来回答,中国将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如数供应,但考虑到“敌人的封锁和其他反华措施”,担心无法完成义务而被视为违反协定。斯大林对此表示理解,但又不客气地指出,中方应千方百计地按规定数量完成供货,至于协定的写法可以缓和些。如果中国不能按商定的数量提供橡胶,苏联只好减少中国的卡车订货。同时,对于周恩来提出的1亿卢布的贷款数额,斯大林也表示有困难。[66]9月15日双方签订了关于在中国种植橡胶的技术合作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向中国贷款7000万卢布,在出产橡胶之前,中国每年需从第三国为苏联尽可能购得1.5-2万吨橡胶,不足部分以钨、钼、锡、铝、锑等原料顶替;出产橡胶后,每年产量的70%提供给苏联,1963年以前按国际市场价格计算,以后则按低于国际市场8%的价格售与苏联。[67]
显然,签订这个橡胶贷款协定使中国成为了苏联的橡胶生产基地,这是中方所不情愿的,所以斯大林去世和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如前所述,中国就提出中止这一协定。作为替代,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的协定规定,在1954年至1959年间,中方向苏方提供钨砂16万吨、铜11万吨、锑3万吨、橡胶9万吨等战略物资,作为对苏联援建项目补偿的一部分。[68]
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50年代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中国还清了所欠苏联的全部债务。[69]同年12月3日,外交部长陈毅接见日本记者时宣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外债的国家。[70]中国人民当时的骄傲和喜悦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同时也表明,对于如何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利用外资,“借鸡下蛋”的道理,中国领导人当时尚未参悟。至于传闻中所说的苏联在与中国关系恶化后曾追逼还债,笔者没有看到任何历史文献的记载。
关于中国向俄罗斯贷款和俄罗斯贷款利率的介绍本篇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